美章网 精品范文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1.1技术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不足目前导致工程的投资与收益不充分的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的工作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工作经验不丰富,导致了技术管理人员无法实现工作的有效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往往会做出不合理的决定,最终导致工程造价产生波动,工程的投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重复采购、重复施工现象不断发生,对整个工程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1.2管理流程不够完善众所周知,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该项工程能否保质保量的完成,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以及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然而,因为电力工程项目所关系到的部门数量较多,并且每一个部门都具有着较强的独立性,工作实际施工阶段所需要执行的手续繁琐,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工程施工效率无法提高,导致工程无法在计划的施工周期内完工,工程技术管理自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1.3实施过程不够严谨如今的电力工程建设无论是在技术操作能力方面,还是在综合管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如:①部分施工单位的施工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各方面能力不强,在实际施工的时候,往往都会违规操作,导致工程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②对于工程施工单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审核,施工过程当中所采用的原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的质量不达标,不满足工程实际施工的要求。③在工程实际施工阶段,没有对工程施工进行详细的划分,工程相关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使得工程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无法追究到相应的责任人员。这一系列现象的产生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程技术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也导致了电力工程的质量目标与进度目标无法顺利实现,使得工程的经济效益无法得到保证,甚至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2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关键环节

2.1流程环节在进行电力项目技术管理的时候,技术部门管理技术的方式方法对于施工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选择一个最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方法能够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施工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施工管理对于供电公司的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其不仅发挥着火车头的作用,同时还发挥着桥梁的衔接作用。

2.2组织环节对于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来说,其管理的对象是电力工程的施工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是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另一个工作重点,如果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综合能力交叉,就会使得工程管理难度增加,也会导致工程施工材料与机械设备的浪费,从而对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造成严重的影响。

2.3纠错验收环节在对技术管理的过程中电气工程会出现各种不完善的问题。例如:在电力工程建设竣工后验收期间,也需要在有关部门对工程最后的结算后,并经过审计部门完成审计才能够把余款结算。由于在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实施过程中,不时就会遇到问题,有时还可能出现违规操作的事件,因此为技术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得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很难开展,还会给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可见及时进行施工技术纠错,加大工程验收阶段的审核力度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3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优化原则

3.1准备阶段管理在工程运行初期,应该确保项目管理施工方案已经编制到位,然后再按照工程施工方案进行实施,在工程建设任务当中还必须进行监理合同的建立。

3.2设计文件审核不可忽视的是,电力工程的设计文件一定要经过相关责任人员的签字批准才能够执行下去,唯有在对设计文件进行全面、认真、仔细的审核以后才能够运用到工程当中。对于施工图的绘制,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要在甲乙双方与监理方一起参与的情况下,当设计图纸当中存在问题需要修改的时候也一定要设计单位递交相关报告,并且经过工程管理部门允许之后才可以进行修改。

3.3施工技术校验在工程正式进行施工之前,承包商应该根据合同的相关内容以及施工技术管理的相关措施,制定一个可操作的,与工程建设特点相符合的施工设计。此外,还必须对施工单位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的考察,确保施工单位具备着相应的能力,并第一时间下发考察意见书。另外,还应该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进行综合的考察,进而才能够进行工程作业指导书的制定,在通过相关责任人员的认可并签字之后才能给正式进行施工。

4提高电力工程施工中技术管理水平的对策

4.1提高电力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和劳务人员素质通过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电力工程企业,应该积极地引进优秀的人才,重视员工职业技能的提升,使得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了一份贡献。

4.2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辅助工程项目管理的相关软件也被研发出来,借助于相关软件进行工程项目的管理,对于促进工程进度与质量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效果。

4.3优化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在实际的施工之前,必须确保已经做好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原材料、机械设备的预算,相关的会议正常组织进行。另外,需要对施工材料的供应商执行付款,工程施工节目单,必须保证原材料数量与质量完全达到有关要求之后才可以正式进行施工。工程竣工以后需要严格地进行工程质量的审查。

5结语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感性工程技术模糊数学

前言

经典的工程技术理论研究在感性因素方面往往有意回避或者作出一定的假设,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控制过程的精确性要求的提高,感性问题成为不可避免或者不可或缺的内容。

如何在感性的不确定于非逻辑方面应用现代技术模拟和实现可控制性成为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一个难点,而针对于设计思考中的方法问题由于长时间内无法采用工程技术解决,因而人们在设计学科方面的研究也多停留在形而上的思辨方面,“设计不可控”似乎成为设计学科不言的定律。

当然,也并不是没有人在这方面展开分析和研究,不过应该承认,我们在这个领域还显得较为稚嫩和初级,如何在人文学科与技术学科方面建立起自由通行的一座桥梁,应该是未来技术人文科学的重点,可能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并且充满荆棘。

1感性的可测量性

1.1感性的含义

感觉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是正常的人建立在完善的心理和生理基础之上的对于客观事物的主体性认识,并将这种认识通过大脑的反应上升到人的主观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包含着非逻辑性的表象认知,同样也包含着逻辑性的内涵性思考。

对于感觉的分析,我们既不可以否认其非逻辑性的存在,同样,逻辑过程也包含在其中,例如:我们在对冷热的评价时经常提到“我感到这个杯子很凉”,分析这个结论的过程发现:

1).这是一个感性过程,同样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体感受;

2).凉与热只是比较词汇,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意义上的程度问题;

3).很凉说明了杯子的凉的程度,模糊性的定性评判。

那么,非逻辑性体现在感觉意义上的差异性,即这只是你自己的感受,能否说明他真得很凉或者说明它是凉的,可能如果换一个人或者换一个环境而言,它确实热的。同样,逻辑性体现在,凉与热是一个比较,也就是讲,这个人在对于两这个感受形成之前肯定存在一个凉与热的标准,通过触觉感受,而明确了他在比较意义上的冷热程度,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逻辑性显得就很重要了。

对于感性而言,是在对于感觉的主体人的思维基础上对与客体所描述出来的基本属性,其表达是主体性的,但对象是客体性的,由此可以认为,感性是对于思维主体的一种客观属性的描述,是对客观事物物化行为的主体性认识。

1.2感觉是感性的第一表征

感觉应该属于思维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感性是感觉对于描述对象所形成的语意情态表述,而且是最直接和最为明确的表达,因而我们认为感觉是感性的第一表征。

长时间来,人们在这个领域的认识是相互矛盾和相互混杂的,即感觉就是感性,既是对物的客观属性的客观性体现,或者认为,感性就是对物的主体性描述,非此即彼的群体性认识,使得我们对于感觉和感性的认识存在很多的争论,其中争论的焦点为:感性的可测量性、感性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感性的是否存在客观性等,这使得它成为理论的,所以对于感性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哲学和思想领域的层次上,其中表现在“美学”研究方面尤为严重,定义说明定义,权威解释权威的论证方法比比皆是。

1.3感觉的个体差异性与群体的统计一性的辩证关系

研究感觉问题,我们必须了解到个体差异性,所谓个体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对同一个事物或者事件,每个人的评价和认识存在差异性,以往我们从哲学上认为这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差异所致,从宏观上看这样解释是可以行得通的,但在微观角度,我们即便有相同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采用同样的方法论,其差异性依然存在,这使得我们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同样,通过一定的教育和所谓的引导可能依然无济于事,因而,我们不得不去思索产生差异性的其他原因。

从客观角度分析,差异性产生在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和生理的差异以及成长阶段和所处环境的差异,其中心理和生理差异,可能在形成完整思维过程中就出现了,在研究上通过比较分析和观察应该发现其中的差异性产生的客观性原因的,比如,有的人害怕黑夜,这可能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关于黑夜的语境描述而使其产生恐惧的心理,或者由于自己的经历有过类似的黑夜恐惧的过程,如果跳出这些方面的原因,也可能从进化论的角度分析能够得出观点,不管如何,其中的差异性存在于这些方面的原因,都应该存在客观性的事件作为支撑,平白无故的产生差异性应该属于“变异”(生物学名词,指的示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与原来的群体出现非统一性)的范畴,而生物学家也在积极而努力的研究“变异”产生的机理,所以讲,差异产生的原因应该能够在客观性方面取得证据。设计在线.中国

2现代工程测量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为感觉的测量提供了依据

依据这种技术广泛的作为刑侦手段的测谎仪就是建立在对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而且随着技术的提高,与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感觉问题的解决会越来越准确和精确。

同样,现代计算机模拟技术也为感觉的测量提供了依据,对比我们以往实验手段,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更为直观和准确,例如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试验,即汽车在驾驶过程中遇到障碍物的碰撞过程中的反应速度与驾驶室色调关系的测试问题,不可能真实的采用实际的测试,所以计算机模拟的手段就被广泛的应用,充分利用模拟驾驶室,操纵机构,计算机视频系统,信号传感器和计算机模拟软件来完成,能够得到一定的室内色调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定性与定量的关系,这都可以在实际应用中作为汽车内是提供参考。

2.1控制论

控制论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是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无线电通讯、神经生理学、心理学、医学、数学逻辑、计算机技术和统计力学等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的产物。控制论的奠基人是维纳,他于1943年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中,首先提出了“控制论”这个概念,第一次把只属于生物的有目的的行为赋予机器,阐明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摘自维基百科)。

随着对于控制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对于行为目的的控制大大加强,这些理论相互渗透,成为很多学科在解决逻辑关系方面提供了一条途径,虽然我们认为控制与被控制之间的反馈问题现有数学工具还不能完全解决,但是,在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可预测性大大加强。

控制论在感性问题中的应用,现在研究还处于基础和初始阶段,如何提高对感性问题的非逻辑过程拟和是控制论感性研究的难点和拐点,因为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模糊数学的研究的范畴,非线性非逻辑性表现很强,如何采用逻辑关系和线性手段模拟阶段性的表征一直是个相关引入控制论学科研究的重点,而感性问题似乎表现得更为强烈,所以有的人认为,采用控制论来研究感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痴人说梦,不会有结果的。当然我们认为,虽然我们无法完整的到达真实的感性问题的内核,但至少在现象的表面与初始条件可以架起一座有价值的桥梁,尽管这座桥梁显得有些突兀。

2.2计算机的模拟仿真

通过计算机模拟或者计算机模型来模拟一个特定系统抽象模型的计算机程序或过程。这些技术建立在离散数学基础之上,同样也面临着非逻辑过程和随机问题研究问题,在这方面,计算机的模拟技术日臻完善,在某些特定的方面计算机模拟以可以达到应用的程度。

例如自然状态的色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本质是光波被物体吸收和反射形成的一个自然过程,现在计算机在模拟中已可以达到64位的色彩来逼近真实自然,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说明计算机模拟真实的强大能力。

在人工智能方面,计算机模拟更显示了独特的作用,现代的人工智能在解决思维方法、自学习能力、和智库房面也取得很大成就,人工智能是一个很好的用来说明计算机模拟真实的例子。

2.2.3现代数学工具的发展

数学分为初等代数、高等代数、几何、拓扑学、数论、概率和数理统计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一般认为是建立在集合论的基础上。通过一组对象确定一组属性,人们可以通过说明属性来说明概念(内涵),也可以通过指明对象来说明它。符合概念的那些对象的全体叫做这个概念的外延,外延其实就是集合。从这个意义上讲,集合可以表现概念,而集合论中的关系和运算又可以表现判断和推理,一切现实的理论系统都可能纳入集合描述的数学框架。

经典集合论只能把自己的表现力限制在那些有明确外延的概念和事物上,它明确地限定:每个集合都必须由明确的元素构成,元素对集合的隶属关系必须是明确的,决不能模棱两可。但是,在客观世界中还普遍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虽然以前人们回避它,但是,由于现代科技所面对的系统日益复杂,模糊性总是伴随着复杂性出现。

更由于人文、社会学科及其它“软科学”的数学化、定量化趋向把模糊性的数学处理问题推向中心地位,这中间当然也包括设计的数理化问题。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数学家查德发表了论文《模糊集合》,标志着模糊数学这门学科的诞生。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许多模糊事物,没有分明的数量界限,要使用一些模糊的词句来形容、描述。比如,比较年轻、高个、大胖子、好、漂亮、善、热、远……。在人们的工作经验中,往往也有许多模糊的东西。例如,要确定设计是否“好”,其模糊信息相当普遍。这就需要一定模糊数学来思维和判断。

我们发现,其实解决现代感性测量问题的关键还是因为数学工具的发展,由于建立在经典集合数学基础上的数学分析手段,使我们在模拟自然的非线性和非逻辑问题方面显得软弱无力,而作为一线曙光的模糊数学的发展还处于分形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上,鲜有长足的发展,进而在实现真实反映感性问题的推理环节出现空缺,致使我们对于工程技术解决感性问题无法或者不敢涉足,影响了这个方向的发展。

当然,这些客观问题与相关的难题有待于解决,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我们设计界已经被注意到,考察近年来国内关于数学问题应用于设计方面的研究已出现倪端,例如有人在研究分形技术对于设计的影响以及分形形态创造的计算机形态的应用问题,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肯定会有所收获。

3实现感性测量的准确性和还原性必须有测量的标准

我们在讨论感性测量的时候,肯定要求测量的准确性和还原性,这就是说要实现感性的量化与感觉的一致性,为了实现这种结果,就必须确定一定的测量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准确度提高模糊度降低,而且标准的层次明确,中间不存在非确定性。显然这是很困难的,但由于现有的计算机都是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上的,它在处理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却不具备处理事物和概念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的能力。要达到这种模拟真实的程度,现阶段只能采用细分标准的手段,即将测量标准尽量细分,无限逼近真实的分段,可以拟和成一个连续的过程,同时增加逻辑分段点的准确性,即精确的表达该段的“语意”,采用将离散化问题逻辑化的过程,通过一定的逻辑规律判断感性的真实外延。

由此可以发现,这中间存在一个矛盾,即简化与复杂的悖论,我们试图简化感性的复杂,但带来了处理问题的复杂化,即本来要使得模糊问题简化为一个逻辑的数学模型,而得到的确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形式,显然这不是我们所预期的目的,因而,我们可以采用诸如优化等数理分析手段,取得分段过程中的概率最大化,进而加权平衡这些算子,得到一定方向性语意,这在确定一些定性问题方面一般可以达到预期分析目标。

例如采用VTs方法来判断多方案的设计感觉方面我们曾做过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论文:“语意描述”研究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应用.包装工程.2006第4期有较详细介绍)。

4结论

在传统的设计研究中,思想、感觉、审美等人文主观性的概念是不可以测量的,主要是因为测量过程需要的几个要素不具备,例如测评的语意准确化、量级标准化和评价主体的非主观化等。因而,感觉的评判只是停留在定性和定向的解析和确认之上,没有形成所谓的科学性和客观化的过程,这与工程技术的发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普遍要求所不相适应。

社会学主要研究相对现代尤其是当代的人类社会行为,从过去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起源、组织、风俗习惯的人类学倾向变为以研究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中的组织性或者团体的学科,在社会学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由社会群体具有一定同一性认知,感性的同一性应该与社会的群体统一性有着逻辑关系和联系。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1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原则

1.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市政工程在施工前进行大量调查分析,在资料准备与数据分析层面满足工程施工的条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个市政工程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再到最终交付使用,会在各个阶段做出一系列系统、科学的规划,不同阶段的重点存在差异。因此,在市政工程开展的过程中,内容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项目的推进而逐步转变,只有在最终交付使用阶段达到前期规划设计的功能性要求,才可创造出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施工前进行科学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稳定,但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要想使工程目标符合预期,须较为透彻分析不同的施工阶段选择科学合理的技术,既减少安全隐患和质量缺陷,又在使用功能上获得更大的提升空间。1.2政策性原则。当前市政工程施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基础建设过程中,每项工作开展均须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完成。若出现了偏差,或者在执行上出现了违背,将会直接导致市政工程的管理形成隐患,对工程质量、安全和施工功能上都将产生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

2各阶段技术管理问题

2.1缺乏健全管理。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整体缺乏健全管理,导致很多技优势未较好地发挥,各项任务落实偏差较大。目前管理工作表面化现象严重,一些工程为通过验收,使用不良技术手段,造成很多质量缺陷。2.2技术选择相对落后。很多市政工程在技术的选择上未达到合理、科学状态,而是应用成本较低、落后的技术。市政工程的建设形态和建设效率表面较高,但自身质量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要求,一旦开展运行,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对市政工程本身造成严重的破坏,瞬间坍塌的现象在以往也有所出现,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对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的技术管理而言,技术落后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如部分市政道路、桥梁的运行过程中,本身功能可以抵抗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但是由于技术上的落后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直接导致项目运营阶段在各种外界因素影响下造成坍塌、损毁等现象。2.3缺乏健全制度。缺乏健全制度,主要是表现在如下方面。(1)市政工程的技术管理工作,在制度遵循上直接选择固有的制度,或针对成功工程的模式进行全面套用。该模式执行后,易造成与现实工作的冲突。(2)制订制度时,未考虑到一些突发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城市基建力度不断加大,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严重,自然危害都会对市政工程造成一定的影响。

3技术管理对策

3.1施工准备阶段。市政工程在落实的过程中,明确相关原则与问题后,各阶段的技术管理工作须采取针对性的手段进行执行和改善。现阶段发展中,在速度与效益上均应不断提升技术管理;倘若长久保持在传统的层面上,将会造成很大的滞留问题,易引发其他变故的出现。为在各个阶段的技术管理上得到预期成果,建议在施工准备阶段,加强一切可以执行的技术管理措施,打造坚实的基础。3.1.1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在市政施工阶段,深入分析施工技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对工程质量造成不利影响的因素和问题,从而不断加强、完善、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制度能够促进工程施工环节的顺利开展,保证工程管理的所有内容可有效地在各施工环节得以落实;充分合理地执行技术管理职责,从而保证施工现场的所有技术活动可顺利开展等。3.1.2制订完善的技术交底制度。创建并落实完善的技术交底制度,可以充分满足施工技术及工艺的各项标准,帮助相关技术人员更加了解施工的基本特征与任务等。从而保证诸多分部分项工程能够规范化、合理性的实施。而技术交底重点涵盖的内容有安全措施交底,施工材料、图纸及工艺交底等。3.1.3制订完善的施工日记制度。此项制度能够系统、全面的记录总过程中施工现场以及施工活动状况等,其中重点含有施工活动与队伍、气候及日期等。此制度能科学有效地评定工程,并实现工程完工的最后验收。而且还要对施工状况给予准确与完整的记录。3.2施工过程阶段。市政工程各阶段技术管理落实进程中,应从客观实际出发,保证在整体的施工过程中,将技术管理工作开展全面的把控,减少各种问题的重复发生。在进行实际施工时,科学合理管理施工组织、流程及现场技术操作的工作即为施工技术管理,此管理质量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总体质量。为加强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应从根本上控制施工图纸质量,从而保证在施工阶段避免出现设计变更的现象。应深入、全面、系统综合工程项目的所有因素进行分析,从而选取最佳的施工方案。在落实方案时,要不断地完善施工方法与技术,合理控制成本,从而保证工程建设充分符合项目预期的基本要求。3.3控制技术经济成本。(1)在技术的选择过程中,应该以性价比为主,将适合市政工程的技术进行综合的考量。当下的很多市政项目的工程量均较大,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在不同的施工阶段,需将技术联合应用,选定主导技术的同时,还应该在其他的辅助技术上投入较多的努力,进而将技术方案进行优化处理。(2)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生了特殊情况,或因某些因素造成突发事故,则须在技术应用上重新设定,将技术问题降到最低,减少对工程本身的威胁。如果该阶段的技术不影响下一阶段工作,则后续施工技术无需变动;若该阶段工作恶劣影响较为突出,则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后续的施工技术作出变更处理,观察是否符合施工标准,减少损失。3.4施工竣工阶段技术管理。市政工程在现阶段的发展中,仅在前期阶段和中期阶段开展技术管理并不足,还应该在竣工阶段更好地开展,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保证最终的收尾工作可更好地开展。在市政工程的竣工阶段,技术操作原则及技术操作规范必须要更加严格地执行,不能在该方面出现任何的损失和不足;应用相关技术体系时应针对中期、前期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观察是否在技术操作上存在较多的问题,是否需要进行改善;竣工阶段的技术管理还须详细记录,将相关数据信息记录充足,便于进行核对和检验。3.5技术评价。市政工程在竣工验收投入运营后,为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和成果,需要及时的开展技术评价工作。如选择市政工程的重点部分、关键工序,对实施的技术进行总结分析,检验技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是否与理论上相符合,且还可改进优化。技术评价是市政工程技术管理后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后续项目的开展具有非常积极的借鉴作用,故对此项工作应有足够的重视。

作者:彭纪宝 单位:济南舜尧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童鑫刚.深度探讨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7):210,256.

[2]程佳雯.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研究[J].门窗,2013(12):69.

[3]宗志忠.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9):228–229.

[4]杨良春.浅析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4(13):58.

[5]张涛.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探析[J].江西建材,2014(15):251–252.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更应对强制性标准的掌握以及执行能力进行加强,遵循经济效益原则、科学合理原则、标准化原则。对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要坚决杜绝,对相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必须按规定严厉查处。

2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与创新的有效措施

2.1做好施工图纸会审

在施工管理这一阶段,技术管理的关键以及最重要的技术过程便是施工图纸会审。图纸会审也是工程项目的施工准备工作之一,经由图纸会审才可以达到对设计图纸进行全方位的熟悉和把握、对设计意图进行初步的领会、对工程的特点还有难点进行掌握的目的,才可以发现图纸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建设单位与委托的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三方组成的施工图纸会审小组经过协商,选择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消灭因设计问题而存在的缺陷,保障建筑产品使用功能和工程实体质量。

2.2明确管理职责,消除工程隐患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负责人首先应明确职责,对各级人员的权、职、责进行划分,对现场出现的各种技术问题做到有人负责、有人解决。把设计图从纸上准确地实施于建筑现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譬如说,参与进场材料、半成品的质量控制,进行测量计算数据的复核等等。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要求,对凡是可能影响工程施工进展的技术问题和工程成品质量的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明确到岗到人。针对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迅速落实到位。其次要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明确施工中各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并以此作为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的标准,从而把技术和质量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保证工程施工质量。

2.3及时而有效的技术交底

为了进一步把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应当加强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针对各分部分项工程提出施工技术交底。在工程质量的保证以及对工程的施工进度的保证这一方面,技术交底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各级交底情况的检查方面,项目部的总工程师以及方案工程师还有工长等等都对其督促执行。各分部分项工程都应在项目施工前以书面形式进行技术交底,为施工留出足够的准备时间,并根据施工过程的变化,及时对技术交底资料进行补充。技术交底工作必须要在隐蔽以及特殊的工程当中予以加强。负责人还应当做到把容易出现质量问题以及事故的地方进行反复强调,明确所需的材料以及施工技术方面的要求等。

2.4加强成本管理和工程质量管理

以工程合同文件的质量条款为准则的工程质量目标控制管理,其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设计、施工工艺、工序、材料、机械等多方面。首先,原材料、成品材料及半成品材料进场应严格实行质量控制。要保证所用的材料为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材料,在加强对结构用料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装饰材料的采购,劣质材料含有的放射性元素和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气体,会侵害使用者的生命健康。其次,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深化施工成本创新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步骤,避免不必要的施工支出,从而降低工程施工投入成本,这才是提升企业最终利润的有效方法。再次施工中因管理失误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应认真对待,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不论其严重与否都应明确责任,吸取教训。

2.5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竣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也不容忽视,以下两点需要特别留意。首先,要组织各专业的技术人员核对是否有施工遗漏和失误,施工与设计是否相符。对重点设备和工段应进行重点检查。其次,对施工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管理经验或教训通过相应的程序进行保存,对重要的技术经济数据、技术管理资料和提出的建议进行系统地存档和整理。

3总结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1.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注意事项

在深基坑支护开挖中,为了保障技术管理效益,通常在和原草坪1.5~2.0m的地方进行施工。也就是先开挖1.5~2.0m的土方,再进行对应的施工。从而在降低支护高的同时,及时清除掉较浅部位的障碍物。另外,在基坑支护体系构建中,必须注重水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减少水位可以在基坑开挖前,阻断地下水的侵入。方法有:周边井点排水,把地下水位降低到施工作业标高以下;在支护以及地表设置相应的排水系统;再将地表渗水以及径流疏导出去,其方法可采用地表明沟。在此过程中,如果地下水流量较大,支护就很难形成孔。此时就必须采取减小水位的方法,在水位之上进行施工。

2.深基坑施工阶段的控制要点

(1)设计管理在建筑工程中,设计方案是影响基坑支护成败的关键。为了保障深基坑支护成果,必须保障支护设计方案可靠安全、经济合理、切实可行。由于我国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技术起步较晚,设计不太成熟,所以一直处于摸索、成长阶段。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深基坑工程质量事故中,设计原因出现的事故占整个事故总数的2/5。设计原因主要表现在设计不合理、无证挂单、荷载取值不合理、支护方案选择不当、地下水处理不当等。为了改变上述现象对建筑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支护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根据材料、理论、结构、工程、土质、水文以及地基基础等学科知识;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不利工况情况下土体的侧压力,如饱和水土、地表固定外部荷载、施工时的活荷载等因素。在熟悉工程水文地质情况、不断整合周边环境以及建筑工程特点的同时,设计出更加合理、经济的施工方案。在组织施工时,各个工序以及组成必须有效协调。在业主部门真正掌握基坑支护重要性的同时,使用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进行方案设计。(2)分包单位选定由于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施工的特殊性,为了保障后期施工顺利进行,必须选用有能力、资质的专业分包单位进行。所以,要对分包单位的资质等级是否满足分包工程的要求、分包单位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包单位是否具有相关的机械设备、分包单位是否具有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或业绩证明等进行审查。另外,施工部门整体素质、技术力量也是影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总包单位需选择专业的施工队伍,选择技术能力雄厚、社会信誉良好、经验丰富的分包机构。同时,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必须有效控制“层层剥皮”、转包造成的不良影响。(3)施工组织审定组织设计作为整个建筑工程的重要文件,对指导深基坑支护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施工部门由于照搬其他单位设计,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创新;有的虽然是根据实际情况编制而成,但是在潦草简单、粗制滥造的影响下,缺乏实际可行的指导意义。针对这种现象,施工组织方案根据政府的强制性要求,编制安全的专项方案,并邀请专家论证。方案必须是经论证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基坑支护、开挖、平面图以及监测布置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施工技术管理

施工阶段作为整个建筑工程深基坑支护的关键部分,对工程质量以及使用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实际管理中,监理人员必须根据当地水文气候以及地质勘探资料,在整合深基坑施工条件、经验的同时,明确工程重点项目。在此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尤其是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工作。

1.深基坑施工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主要包括挡土、挖土、防水以及围护环节。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对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继而出现事故。因此,相关部门必须严格控制组织设计、施工规程以及技术规范相关工作。对于施工要点,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在强化过程控制的同时,保障施工质量。如在土方开挖中,必须认真分析周边建筑物、地质勘探报告以及地下设施等相关信息;对于特殊地质,必须在精心组织的同时,要避开雨季开挖对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

2.深基坑周边土体止水控制

止水帷幕作为高水位地区支护工程常用的止水措施,常用的方法有高压喷射、深层搅拌以及压力注浆等方法。在此过程中,一旦搅拌桩成桩质量遭到影响,基坑开挖就会出现渗水的现象。再使用灌浆等方法,不仅会增加工程造价,还会延误工期。为了保障桩体质量,必须确定合理的水泥浆掺加量。在桩体搅拌均匀、桩长满足设计要求的同时,避免桩头“无浆”的现象。另外,为了保障桩体搭接密实度、长度,必须避免蜂窝、空洞以及桩头开叉等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

3.支护信息化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深基坑支护质量问题其实也是整体稳定性、刚度问题。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加强支护结构信息化管理进程,让监测人员对施工现场以及周边建筑物进行专业的监测。在明确岩土变位、支护结构具体特征的同时,对施工中介可能出现的险情进行上报;对于大于预警值的情况,必须采用相关措施进行处理。深基坑支护结构内容包括顶部位移、结构裂缝、结构沉降、道路沉降、道路裂缝以及基坑观测等。通常在每隔8~10m的地方设置一个监测点,关键部位则根据施工要求进行加密。在较深的基坑开挖中,必须及时测定支撑内应力。当应力在设计值的90%以上时,再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施工。

三、结语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施工技术管理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也是保证人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一般来说,市政施工要求比其他的施工要求都要高因此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我们需要对市政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提高市政建设的效率。

一市政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原则

要想保证市政施工的顺利进行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首先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全过程进行管理,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采用科学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工作。(2)其次还需要遵循标准性的原则,所谓标准性是指在市政建设必须要按照相关的准则和标准来执行,并参照施工场地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施工。(3)最后市政建设还需要遵循经济性的原则,经济性的原则是在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控制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市政工程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施工技术管理不规范

当前我国时市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施工管理不规范,这是阻碍我国市政建设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市政建设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市政建设在管理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同时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市政建设的管理不到位,在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不当,这样市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很多质量方面的问题,加之市政建设工程本身施工困难、施工周期长等特点,更加加大了市政建设的难度。

2市政工程施工技术比较落后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市政工程建设项目也呈倍数的增长,在市政施工单位中由于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建立统一的市政施工标准,甚至还有些企业没有相应的施工资格,这样更保证不了市政施工的质量。这样市政工程在投入施工以后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市政建设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果施工人员还是墨守常规,不懂得使用新技术,积极进行技术的交流工作,那么我国的市政建设之路将停滞不前。

3技术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当前我国市政建设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加之我国的市政建设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当务之急我们首先需要更新管理制度,并且合理分配市政建设过程中的角色,使市政建设过程中每个人员权责明确。同时还应该加强安全管理的作用,安全管理里工作是市政建设的重点理应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市政安全管理现状就是政府和相关的单位由于缺乏安全理念,没有给与市政安全管理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的市政施工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

三提高市政工程各阶段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的对策

1做好施工前技术管理工作

如何提高我国市政工程各阶段的施工技术我们需要参照几种方法来实现:首先是在市政施工之前就应该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施工计划是对整个施工过程进行规划,在施工计划中还应该设计到施工材料,以及施工管理制度。然后是施工之前需要企业完善施工的管理制度,施工管理制度是施工的重点,在施工管理制度中应该充分体现出施工工作的重难点,深入分析施工实际中存在的管理问题,采用先进技术,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全责,确保施工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规则,对施工的现场状况进行勘察,并对勘察的情况进行有效的记录,同时还需要微施工计划设置好变更制度,这样在施工过程中若出现突况,就就可以及时对施工计划进行变更,可以确保施工计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加强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

我们严格按照施工流程来进行在市政施工,施工的过程应该组织相关的施工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定期进行沟通,施工人员和单位不能各自为政。无论施工工作中进行到任何步骤都需要严格参照施工流程来进行,随着施工工作的不断展开,对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当然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避免会出现施工图纸和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相矛盾的地方,施工人员就需要参照施工的具体情况来修改图纸,完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工程高效进行。同时还需要记录人员做好施工现场的记录工作,针对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准确记录,方便后期查看。对于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还需要定期检查,监督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并对施工过程中的出现的突况也需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这样就为工程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3竣工阶段施工技术管理

市政工程竣工之前需要对施工的情况进行检查工作,对工程施工中的各项治安比偶进行严格检查,尽量减少施工误差。等到检查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整个施工情况进行总结,将施工中的详细情况和相关资料进行对比,总结施工中的不足,为以后的施工的工作提供依据。最后还需要完成施工的交档工作,将施工公告称的相关资料移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查和备份工作。

随着我国的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市政建设具有规模大、周期长、资金量大等特点,而且市政建设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我们给与市政建设过程足够的重视,确保市政工程的顺利进行。

作者:章毅 单位:银川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工程承包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童鑫刚.深度探讨市政工程施工各阶段技术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2(07):255-256.

[2]张友东.浅析市政工程的施工技术与质量管理[J].建材发展导向.2011(03):410-411.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1工程项目基础管理工作薄弱。整体管理水平偏低,严重制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计算机软件功能的最佳化发挥。

1.2管理工作尚未系统完善。较为零散且未成标准的现状,使得管理工作开展面临诸多困难,难以实现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以及多方位分享。

1.3管理随意性。受多方面因素及非程序化工作的干扰,诸多先进管理方法和控制措施难获应用,因而难以发挥预期效果。

1.4管理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正因素质参差不齐,造成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项目管理方法手段尚未真正掌握并娴熟运用。

二、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2.1计算机应用技术

2.1.1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化的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它所涉及的工作内容比较繁杂。如若单纯地利用人工计算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进行管理,是非常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情。利用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进行工程图纸的绘画、数据的计算、建设计划的调整等工作,方便又快捷。同时通过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可以进行网络进度计划的编制,以实际的施工进度为参考依据,优化工程建设中的资源配置,将现有的资源运用到最为关键的地方,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保障工程建设进程的顺利进行,又可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2.1.2办公自动化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一些工程项目的文件资料与信息非常多,给项目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办公自动化软件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种基础性的技术,被应用到工程项目的管理中,项目部门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可以对项目资料与信息进行图像、文字及语言方面的处理,给工程施工部门提供最为准确的施工组织方案与设计方案。要注意的是项目管理部门的每一位成员必须经过办公自动化相关技术的培训,最终实现报表、文件资料的标准化与正规化。对于工程项目的计划统计,可以利用建筑工程预算软件与Excel电子表格相结合的方式,对工程施工的数量、工程的成本控制及工程报量等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地制作,从而减轻工程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量,降低各种表格与报表制作的成本。Excel电子表格具有容易修改的优势,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当出现一些数据分析上的差异,只要稍微在电子表格中修改一下就可以,不再需要重复地编制表格,使得电子表格可以动态地反映工程项目的建设近况,为以后的工程施工提供最科学的数据资料。

2.2网络技术的使用。一个大型的项目,参加的方式很多,比如:政府机构、设计、总包、业主、监理、各专业分包。项目的很多信息都需要进行及时地沟通、探讨、研究和共享,在项目网站建立一个互交式的信息平台是十分重要的。这样的信息交流平台就以我们平常所用的论坛的方式来呈现。论坛的名称又叫BBS站点,是一种新颖的网络交流方式,它主要是在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在BBS站点上可以获得很多的信息服务,及时地公布信息、进行探讨和聊天等。

2.3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工程进度控制中可视化数据管理方面的应用;二是迅速发展起来的WebGIS技术对项目一体化的贡献。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数字形式的工地基础信息,具有快速查询检索、统计量算、空间分析和输出绘图等多种功能,为工程实时管理提供辅助信息。在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强大的数据库的功能存储工程进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建筑物布置设计及断面形状、尺寸图形及属性数据,把它们放在数据库中,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对其进行高效、方便的管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并将数据进行合理分类和精简处理,例如按施工日期的顺序进行合并、排序,生成易于管理和操作的空间数据库。然后用直观的图形图像方式表达出来

三、优化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1)正确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政策、技术标准、施工规程及强制性条例。

2)科学地开展各项技术工作,树立“质量是建设工程项目的生命”的指导思想。

3)健全和完善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健全各级技术岗位责任制, 充分调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

4)认真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工程技术工艺难题。

5)提倡使用新技术、不断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实现工程项目生产工业化、现代化。

6)进行技术综合知识(理论、实践)培训,提高工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为建设项目实施提供较高技能水平。

7)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和施工工艺,提高项目建设的综合效率。

8)积极推广应用建筑行业节能降耗的相关政策,提高建筑工程的节能功效,降低社会成本,提高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2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实施监控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要放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技术指导、服务的对象是项目施工过程,监督、控制的对象还是项目施工过程,离开建设项目技术管理将是“无水之鱼、无本之末”,技术管理实施监控工作是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成本控制的核心内容,应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是建设工程实现各种目标的根本保证。一个建设项目自开工至竣工,需完成以下技术管理实施监控工作:

1)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组织监控。首先要审查施工项目部技术管理岗位设置情况,目前施工项目部人员配置基本由项目负责人、施工员、预算员、质量员、安全员、材料员、机械员、测量员、资料员组成,并且结合工程规模及技术复杂性等情况审查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及配置数量,确保项目部工作任务分工和管理职能分工明确顺畅。审查监理人员、发包方工程师执业资格以及工作内容。所有技术岗位的职责必须完全覆盖工程项目技术管理所需全部内容。

2)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相关人员需认真审阅设计图纸,必要时组织踏勘拟施工现场,结合工程场地和环境情况,考虑设计文件可行性、发现设计图纸中存在问题,请设计单位答疑并就关键性技术问题作出设计交底。通常应注意以下八点:a.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情况是否相符,特别是现场周边场地条件、水文,地质情况与设计要求有没有出入。b.设计上的特殊技术要求,施工中有没有可能做到,或是需要作哪些修改。c.设计能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d.对材料的特殊要求,以及解决的途径及办法。e.建筑、结构、水暖电、设备安装之间有没有矛盾,图纸说明是否齐全、明确、合理。f.图纸尺寸、标高、轴线、规格、数量、做法等是否有错误或矛盾。g.预留洞及预埋件尺寸和定位,大样图或标准构配件图的型号、尺寸是否有矛盾或错误。h.各种管线立体交叉是否有矛盾。该工作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关人员参加,并形成图纸会审记录。

3)施工技术方案的有效监控。根据施工对象不同,建设工程项目技术方案通常分为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技术方案和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是项目施工管理的大纲,统筹安排工程总体施工进度与程序,选择科学、安全、合理的专项施工技术方案,以使单位工程施工有根据、有步骤展开,使工程在最佳状态下有秩序地进行,获得最佳质量与经济效果。住建部[建质(2009)87号]规定对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前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技术方案重点监控以下两个方面:a.结合工程性质、规模等情况审查施工方案可行性,包括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平面图、各种经济技术指标等,确保技术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b.审查技术方案编制、审核、审批人员的执业资格、岗位权限、批准程序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4)建筑材料复试及工序过程控制。a.建筑材料复试。建筑材料对建筑物质量影响重大,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所用各种材料、构配件等均应提供出厂合格证和材质报告单,其中需要作材质复试的材料,如水泥、钢材、砂、石、防水材料、预制空心板、承重砌块、塑钢窗等应按相关标准规范取样复验,合格后方可使用。b.工序过程监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性的过程监测项目有:素土和灰土地基干容重试验、混凝土试块试验、砂浆试块试验、防水工程闭水/淋水试验、玻璃幕墙三性试验、石材幕墙拉拔试验,给水管道打压试验、绝缘电阻测试试验、空调设备运行调试试验等。以上这些过程应在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人员见证下由具有相应资质单位检测,才具有效力。

5)项目现场施工技术执行情况监控。施工现场技术管理监控重点在以下几方面:a.施工测量:施工测量是将建筑物从蓝图转换为实物的第一步,此项工作必须准确落实,确保建筑物平面位置符合设计及规划要求、建筑物质量与观感符合技术标准规范。主要包括建筑物平面位置测量控制、建筑物垂直度标高测量控制以及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监控。该项工作由专职测量人员完成,必要时需请城建部门检查核准。b.土石方工程:检查基坑边坡放坡稳定及基坑支护安全,组织基坑验槽确定持力层土质能否满足设计要求的承载力、确定地下水位降水措施、进行基底钎探和地基处理、控制重要部位回填土质量等项目。c.垂直运输:检查垂直运输设备的地基与基础安全性、安全装置可靠性、运输操作规范性。d.模板支撑:模板支撑系统的选材及安装应按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安装后模板支撑体系的强度、刚度、稳定性。e.脚手架:重点控制材料选择、基础条件、荷载计算、杆件连接、悬挑式脚手架加工节点等项目。f.工序验收: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每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须进行验收,对于关键工序,如各种隐蔽工程(钢筋制作与安装等)、梁(板)底模板起拱、砌体组砌、管道安装等,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工程结构安全或使用功能,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操作规程并组织工序验收,形成验收记录,由施工单位专业技术负责人和质量员签字后,报专业监理工程师签署验收意见及验收结论。g.地基基础分部与主体分部工程质量验收,重点监控两方面:验收内容:检查分部工程所含分项工程质量是否均验收合格、质量控制资料完整性、有关安全及功能的检验和抽样检测结果、观感质量验收结果。验收单位及程序:检查验收组织机构有效性及验收程序合法性。验收完毕后填写《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或《主体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参加验收人员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h.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为了较好控制工程造价,建设各方应细致入微地完成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合同签订等工作,设计文件结合施工现场统一考虑,最大限度减少工程变更及现场签证,有利控制工程造价。i.工程资料。项目竣工后,工程资料将是反映工程全过程的有效证据,因此在工程实施中需要持续检查资料与建设过程的同步性、真实性、完整性。

3通过工程技术管理工作解决施工过程中重大技术、工艺难题(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的地域性复杂、场所性特别、通用性不强,尽管有标准规范进行统一,有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指导但还存在一些施工技术问题需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才能遇到。如:桩基施工,钢结构焊接、结构吊装等一些专业性强的项目。遇到这些情况需要有较好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才能解决问题,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4结语

建设工程项目技术管理的作用:

1)通过技术管理工作有效保证工程项目按照符合实际的技术规律组织施工,从而保证施工正常秩序。

2)通过技术管理工作切实保证施工过程满足各项建设标准、规范要求,有效提高工程质量。

3)通过技术管理工作有效监控,保证建设项目的业主方目标、施工方目标、设计方目标等得以实现。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工程的施工技术尤为重要,它关系着整个工程能否圆满竣工,所以一定要严把技术关。在施工现场只允许具备相应施工技术的人员进入,其他实施特殊施工任务的人员需要经过管理人员同意后方可进入现场施工。在施工准备时期,各级的施工负责部门以及监管单位要详细了解电力工程的所需施工技术,同时掌握施工人员的施工技术水平。在施工前,开会讨论施工技术及其所涉及的范围,确定相关法律法规的到位情况,针对拟定好的施工方案进行补充或修改,如果发现需要修改的施工点,立即暂停施工,更新方案经过审批部门研究同意之后方可恢复施工。在搞清楚施工技术基础后,制定《施工人员技术基础记录》表,安排施工人员认真填写,并要签字画押。施工人员要在了解自身施工技术和施工任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任务要求施工,施工时不得随意擅离职守,如需改变施工方法,同时还要修改施工技术记录,把修改方法提交施工单位,经过管理人员的审核评估通过后才能更改。项目部以及施工技术人员都要担负起施工的监察和督管工作,对施工技术和方法进行全面监督,发现不合理的或是不符合技术记录的施工内容,要马上劝解改正。如出现施工人员不听劝解的现象,应该适时利用技术监管的权利命令施工人员立即停止施工,然后向上级部门反应情况,等待上级负责管理部门的决定。假如在施工过程中,工程的质量出现问题或有安全事故发生,这些重大问题如是由不遵守施工技术记录造成的,应由施工负责方或造成事故的施工人员承担责任;而如是由人为操作造成的事故,则由施工负责方担负责任。在工程施工前,电力工程施工单位和项目部要制定好所有施工计划、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所用设备的技术说明等,同时要求工程的负责项目工程师向施工单位和项目部汇报施工组织计划。

二、110kV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110kV电力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前进,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影响,电力工程施工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保证施工安全的技术方面。下面探讨在我国的110kV电力工程施工项目中主要存在的一些不好的问题。

1.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110kV电力工程在初期设计施工方案时,没有切实考虑工程的实际情况,造成设计的施工方案适用性不好,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需要大量修改施工技术。

2.管理流程不全面110kV电力工程的施工管理非常重要,如果管理流程出现不全面现象,就会造成管理制度混乱、监管力度不够、施工进程受阻、施工造价不合理、施工管理部门任务不明确以及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不符合要求等问题,这些管理流程问题,一般是由于施工单位不重视施工管理所造成的。

3.工程质量的检测和验收不严格110kV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测和验收工作不严格,很多负责验收的人员为了方便或是为了减少施工时间只是例行公事的做一些简单的检测。在电力工程施工质量的检测和验收方面,电力公司必须要重视起来,这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现存的这些电力工程施工技术问题,不仅威胁着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而且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发展,所以,电力企业一定要在管理电力施工的技术,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增加施工质量监督等方面作出努力。

三、110kV电力工程施工安全建议

1.增加安全知识的普及和教育110kV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知识要在施工单位中大力普及。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和先进设备被应用到电力施工当中,但是很多施工人员,甚至是项目负责人都不懂得怎么使用新型设备和新型材料,就无法完成施工的要求,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所以为了提高施工安全性,应大力推广安全知识的学习,施工单位要做好安全知识的普及教育工作。

2.注意施工细节110kV电力工程的项目的特点有施工期限较长、施工工序较多、施工技术繁杂等等。从施工设计到施工完成,其工序之多难以论110kV电力工程施工中的技术及管理祝建和(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天门市供电公司,湖北天门431700)确定,而且施工过程中某一个环节出错,就有可能带来严重安全事故或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证110kV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实施,应当向施工人员讲解清楚各个施工环节要注意的技术问题和安全保护措施,以便提高他们安全施工的意识,减少施工事故的发生,降低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

3.吸收专业人才110kV电力工程施工所使用的设备,一般都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需要专业性人才才能操作。施工单位要不惜代价多多引进合格的施工专业性人才,才能够更好地保证工程项目顺利竣工,并且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110kV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人才不仅要熟悉电力工程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明白建筑、水利等方面的相关技术。施工单位拥有足够的施工专业人才,并做好施工安全的认知工作,才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四、110kV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建立安全管理和监督系统建立完善的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体系,把项目负责单位、监管单位以及施工单位都包括进来。该体系要具备全面的安全管理和监督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安置专门的安全员来实施施工安全管理和技术监督。图1中所示为某110kV工程施工单位建立的一个完整的施工项目管理体系。图1某110kV工程施工单位项目管理体系

2.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110kV工程施工中,组织施工设计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关于施工方案的设计、审核、组织施工一级施工安全都要做出明确规定。研究分析电力工程施工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运用合理的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措施,尽量避免安全威胁,以便可以预防设备损坏和安全事故的出现。进行施工的总体设计时,注意把防触电、防火、防水等安全问题考虑在内,以防不备之需。最后由施工项目的负责部门审核安全措施的布置情况,如发现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安全施工和文明施工。

五、结语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工程概况

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上层为双向4车道公路交通,下层为双向轨道交通。其中东水门长江大桥主桥布置为222.5m+445m+190.5m=858m的3跨双塔单索面连续钢桁梁斜拉桥,索塔分别高172.61、162.50m。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主桥布置为88m+312m+240m+80m=720m的4跨单塔单索面连续钢桁梁斜拉桥,索塔高182m。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总体布置分别如图2、图3所示。2座桥主桥上桥面全宽24.0~39.2m,钢梁桁宽15m,主桁采用变高度的三角形桁式,等节间布置,节间长16m,钢桁梁截面布置如图4所示。斜拉索采用平行钢绞线拉索,东水门长江大桥每个桥塔共锚固9对永久拉索,上塔柱设置9节钢锚箱。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全桥共锚固10对永久拉索,上塔柱设置10节钢锚箱。索体规格均为139股φ15.2mm平行镀锌钢绞线,控制索力14500kN。钢梁主桁主要杆件均为焊接箱形截面。其中下弦杆截面宽1200mm,高1600mm;上弦杆截面宽1200mm,高1200mm。主桁均采用整体节点,上、下层桥面均采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主桁及桥面系构件材质主要采用Q420qD和Q345qD,当有Z向受力要求时则采用Q420qE或Q345qE。2座桥索塔均采用天梭形,包括上塔柱、中塔柱、下塔墩,其构造布置如图5所示。塔柱采用单箱单室结构形式,塔墩采用单箱多室结构形式,塔柱壁厚1.0m,塔墩壁厚2.0m,采用C50混凝土。

2施工关键技术管控措施

重庆两江大桥工程结构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技术含量高,在国内外同类型桥梁设计中具有6项创新点:1)同类桥型跨径世界第一;2)139根平行钢绞线拉索规格及索力创世界之最;3)单索面拉索梁端锚固采用抗弯剪横梁与桥面板组合构造模式属首例;4)超大吨位拉索塔端锚固采用开敞式钢锚箱形式独特;5)空间曲面的天梭造型索塔具有独创景观效果;6)索塔处采用超大吨位牛腿支承钢桁梁方式独具景观及受力特色。为了实现这6项设计创新,解决工程施工技术难题,施工前组织各相关参建单位开展了超大吨位钢绞线斜拉索制造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空间曲面索塔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大断面板桁构造钢桥栓焊施工工艺研究、单索面索辅梁公轨两用斜拉桥钢梁架设及施工控制技术研究等科研课题,以加强技术储备和总结工程施工经验。

两江大桥施工过程中,针对桥梁施工关键技术,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

1)两江大桥索塔为单箱多室结构,外观为圆润的全曲面天梭状造型,橄榄叶型内轮廓线条,凹槽、倒角形状复杂,尺寸变化剧烈,没有任何一段为等截面,混凝土外观要求达到清水混凝土标准,施工中曲线线型控制是一大难点。为此,专门组织了技术攻关,开展了空间曲面索塔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制定了详细施工方案,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将塔柱从下至上根据结构上的曲率变化特点,分成4个区域进行模板设计。索塔除第1、2节段采用支架施工外,其余节段均采用液压爬模系统施工,标准节段施工高度为4.5m。为了确保桥塔混凝土曲面线形外观质量,经反复比较,模板最终采用木质面板,大面模板可周转使用,节段间模板周转时根据结构尺寸进行微调处理,通过工艺处理后的空间曲面模板完美实现了桥塔线形[1]。索塔曲面模板及索塔施工方式如图6和图7所示。

2)桥塔拉索锚固区采用开敞式钢锚箱,通过剪力钉与索塔连接。钢锚箱作为重要的传力构件,加工及安装精度要求高。钢锚箱在工厂内分节段制造并试拼装完毕,进行了节段油漆涂装防护处理后,用船运至施工现场。锚箱节段采用400tm塔吊吊装。综合考虑日照、温差及风力等影响,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进行三维监控,确保了锚箱的安装精度[2]。

3)主桥上部结构采用具有抗弯剪横梁的板桁构造栓焊结合钢桁梁,桥面板与主桁共同参与结构受力,构件加工制造及安装精度要求高。钢桁梁加工制作单位针对整体节点杆件连接复杂、板件厚度大、焊缝密集、插入式连接形式以及主桁构件孔群精度控制等技术难题,开展了各项工艺研究,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3-4]。(1)通过分析各类杆件的焊接变形规律,跟踪测量,及时修正,采用合理的焊接方法,在专用台架上焊接,实现了整体节点焊接变形控制。(2)以后孔法工艺为主,先孔法工艺为辅,设计了高精度的精密划线工艺、精密制孔工艺和高精度的制孔工艺装备,包括钻孔样板机台架等,确保了整体节点制孔精度。(3)根据焊接接头形式,分类进行焊接工艺试验,确定焊接方法、焊接设备、焊接材料、工艺参数、焊接顺序、坡口形式及焊接变形控制措施,保证对接焊缝和溶透焊缝的焊接质量。(4)采用分步单元组装工艺,分步骤控制几何精度和焊接变形,采用胎架定位组装,控制桥面板的组焊质量和精度。(5)采取厂内平面碾转法试装钢梁杆件,以检验制造工艺的合理性、工装设备的适合性和制造精度的准确性。主桁试装和桥面系预拼装如图8、图9所示。

4)钢桁梁安装施工分为3个部分,即索塔区节间安装、标准节间悬臂安装、合龙节间安装。钢桁梁安装施工实景如图10、图11所示。索塔区节间在承台顶搭设扇形墩旁托架,东水门长江大桥1号墩采用2000tm塔吊直接安装,东水门长江大桥2号墩及千厮门嘉陵江大桥索塔均采用WD120桅杆起重机起吊,配合纵向滑移安装到位。标准节间采用2台80t全回转桥面吊机从索塔区节间向中跨和边跨对称悬臂安装[5-6]。为了确保钢梁安装的线形控制精度,钢梁安装过程中加强了设计、施工监控与施工安装的协调配合,提前分析了安装线形影响因素并制定了调整预案,确保安装过程精度控制。钢梁合龙前,根据钢梁安装线形现状及外界温度等条件,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以精确确定合龙杆件长度、合龙顺序和纠偏预案[7-8]。

5)两江大桥主桥斜拉索为单索面稀索体系,单根拉索为139股φ15.2mm平行镀锌钢绞线。成桥最大索力每根达14500kN,为目前斜拉桥索力世界之最。由于斜拉索索力巨大,因此对斜拉索的锚固可靠性、原材料质量以及施工难度均比国内同类工程有更高的要求。针对此技术难题,采取了以下控制措施[9-10]。(1)为了指导如此超常规索结构的安装、张拉施工,斜拉索制作安装单位在工厂内专门建造了1座缩尺的实体桥塔,完成2根139股钢绞线斜拉索的挂设和张拉调索施工试验,完全模拟现场拉索施工全过程,获取了相关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参数。(2)139根钢绞线采用单根穿束、单根张拉锚固、整体调索工艺。单根张拉以索力控制为主,整体调索以拔出量控制为主。拉索钢绞线单根张拉过程中,采用高精度传感器适时跟踪已安装绞线索力变化,利用等值法控制后续绞线的张拉锚固索力,以控制各绞线间的索力均匀性。斜拉索单根张拉工艺如图12所示。

3施工质量总体管控效果

两江大桥施工过程中,为了加强对工程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管控和检验,监理单位在施工单位自检基础上对钢结构工程按抽检率不低于20%进行了平行检测,其他工程平行检测抽检率不低于15%;第3方检测单位对钢结构按频率5%进行了第3方无损检测,对高强螺栓、混凝土等各项指标按频率5%进行了第3方检测;科研单位对73孔钢绞线进行了疲劳、静载和周期试验,对139孔钢绞线进行了疲劳试验;科研单位对施工阶段进行了全过程跟踪监控和最终成桥荷载试验。各项检测试验和测试结果表明:两江大桥工程实体各项技术指标均满足设计、规范和相关标准要求;塔柱混凝土应力、钢桁梁杆件应力水平与理论值吻合,受力安全;索塔钢锚箱应力水平较低,有较大的安全储备。以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为例,钢梁最大轴线偏差为15mm,最大线形误差为23mm,钢梁总体线形均在规范允许范围内,预拱度值合理;全部索力误差均小于5%,满足规范要求。重庆东水门长江大桥钢梁成桥轴线偏差及线形误差如图13、图14所示。

4结语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1.1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

当今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使用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已成为企业等现代化管理的一种优秀的方式。什么是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了统计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内容的多元化学科,是人们通过收集信息资料,并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及时有效地传递、存储加工,并充分使用的一个系统过程。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来源、信息工作者、信息处理设备机器,以及信息使用者所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1.2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概述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在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上,充分利用在工程项目工作中所积累和分析的数据资料等,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提升对施工项目的管理能力,搭建信息沟通交流的平台,实现施工项目信息及时、规范传递。

2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2.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制约性强、信息流量大等。

2.2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则绝大部分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在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动,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提升和强化精细化管理能力迫在眉睫。

2.3信息化管理作用

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可以缩短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时间,降低战略成本,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加强企业管控能力,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它可以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3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

3.1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的准备工作

施工企业信息化不是盲目的购买几台高效率计算机,也不是随便地连接外部互联网或者内部局域网,更不是施工软件、预算软件、财务软件等在企业的单一应用。施工企业信息化应该是涵盖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自动化办公、信息平台共享、企业文化建设等多领域的综合建设。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发展来说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费时费力很难快速见效的事。它的实施需要精心准备,首先需要通过调研,梳理企业管理制度、流程、起草各项制度、指标,完成软件系统配置部署,不断的进行调试运行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组织建设,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吸引与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施工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企业广大员工中普及信息化意识,从企业中选拔业务骨干深入到信息化工作中去,将他们培养为企业信息化的骨干,以避免“被动接受”现象的发生。总之企业信息化应该从企业法人或者管理者开始,从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企业实际运转模式为建设依据,利用合理的企业资源,通过对企业员工技能的培养,进而实现施工企业的信息化立体式管理。

3.2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应用实例

在此,我以我们单位新上线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例来说明项目管理信息化在施工单位的应用。我公司正在上线的综合管理平台就是各项管理制度、流程落地的平台。他共划分为企业运营、财务资产、协同办公、人力资源、管理支撑、电子商务、应用集成等七个平台。通过公司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梳理企业管理流程,明确各层级的责权利,建立起项目管理标准化体系,借助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标准化体系的落地和监控执行,实现各层级、多项目实时监控和风险防范,通过构建高效率的信息链,使企业关键要素能实时动态监控,达到优化企业管理、控制企业成本的目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实现项目的人力资源、投标、合同、进度、材料、机械设备、劳务与分包、技术、质量、安全、风险、竣工及综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提升管理能力并实现战略落地。通过项日管理信息化系统,管理层可及时掌握企业当前各工程的进度、费用和资金使用情况,准确、迅速地制定企业今后经营、工程资源、资金调拨等决策。以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作为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可提高公司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结论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水利水电工程往往规模大、投资多、施工难度大,因而在工程设计和管理过程中,确定合理的施工方法,优化选择施工机械及配套组合,制订切合实际的施工进度计划,高效简便地对施工信息进行管理,直观形象地反映复杂施工过程,对于确保工程建设如期完成和降低工程造价都是至关重要的。为达到上述目的,除了在施工组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具体施工各种条件外,若能在事先对工程施工的运行发展过程和施工中各项活动的协调关系等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价,将对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可视化仿真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正好适应了这种客观需要,它为解决施工中上述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提出循环网络仿真技术(CYCLONE),至今已发展了一系列的工程仿真应用软件,但这些研究成果及仿真软件主要应用于土木工程施工如高层建筑施工、土石方工程等。20世纪80年代初,天津大学率先在全国开展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仿真方法研究,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取得了大量开拓性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又在推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和管理向可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工程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重点研究了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获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

在开展可视化仿真及其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工作中,存在以下三个关键技术问题:

1.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技术结合的途径

建立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框架,将可视化技术与系统仿真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实现仿真建模可视化、仿真计算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

2.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问题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将可视化仿真技术与具体的工程问题相结合,提出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应用的具体途径。

3.可视化仿真软件的通用化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仿真软件的通用化不仅是关键技术问题之一,而且是推广应用的前提。

二、基于GIS的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技术

1.可视化仿真涵义

可视化仿真(VisualSimulationVS)是计算机可视化技术和系统建模技术相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新型仿真技术,其实质是采用图形或图像方式对仿真计算过程的跟踪、驾驭和结果的后处理,同时实现仿真软件界面的可视化,具有迅速、高效、直观、形象的建模特点。使用可视化技术以后,系统的子模块用形象的图形来表示,并可通过鼠标在屏幕上直观形象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仿真任务。一般可视化仿真包含三个重要的环节,即仿真计算过程可视化、仿真结果可视化、仿真建模过程的可视化。

2.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与方法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融合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动态仿真、网络计划分析与优化、动态演示、数据库等技术,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模拟。

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的特点就是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思想。它是针对整个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系统进行的,所有的优化及调配目标是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而不是局部达到最优。它把整个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综合考虑系统中各个单项工程之间、各个工作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整体的施工进度、施工强度等关键问题,获得更为真实的施工情况,从而达到为施工组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的目的。仿真流程图见图1。

3.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技术

仿真是一种基于模型的活动,建模是仿真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能够实现简化而又灵活的建模过程是仿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面向对象方法的应用使建模过程变得自然直观,用户可以把被仿真系统的各种活动都看成对象,并根据这些对象的类属关系和本身特性直接构造仿真模型。这种建模过程十分类似于人类所习惯的对客观世界中事件分类的思维过程,所以使仿真用户感到由物理模型到计算机模型的过渡非常自然。面向对象方法的继承性,使仿真系统十分容易扩充。同时,利用对象类层次结构的合理设计,可以达到最高的代码重用率。

在系统仿真中应用图形技术,能够描述许多用语言难以表达的信息,图形辅助建模就是利用鼠标在计算机屏幕上绘制系统模型或用模型库中已有的系统元件拼合系统模型。

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建模的基础是系统的可分性,即认为系统是由子系统组成的,而子系统又可分解成更原始的子系统。由于这种性质的存在,构造模型的方式是通过连接组成系统模型的成分模型(子模型)来建造总体模型。对于一个复杂的施工系统而言,按施工系统的层次性,可将其分解为相对简单和独立的子系统,而子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可在子系统模型间设置相应耦合接口而加以协调,这样可将各个子模型拼接起来而构成整体系统模型。施工系统的运行规律通过施工系统模型中各实体的属性与状态的变化来反映和体现。根据上述,便形成了面向对象的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思想。

4.基于GIS的较全面的仿真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

(1)数字地形模型建立

地表数字地形模型(DigitalTerrainModelDTM)是整个工程施工三维数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是所有工程建筑物布置及施工活动的场所,也是施工过程中地形动态填挖的受体。水利水电工程一般均建在地形起伏较大的高原和山区,因此施工区地表DTM采用TIN模型来实现。建立工程地表DTM由地形等高线原始数据按一定的算法生成TIN模型。

(2)动态实体参数化数字建模

按照实体对象的属性,可将其分别用点、线、面、体等四类图形数据结构来表达。动态实体的数字模型尚需反映其属性信息,几何图形与其属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建立可利用GIS的空间数据组织结构来实现。同时为反映工程施工的动态过程,在其数据结构中除了描述几何特征及属性外,还体现时间特征。

实体建模若采用参数化建模方法,可大大简化建模过程。参数化实体建模是一种通过相关几何关系组合一系列用参数控制的特征部件而构造整个几何结构模型的技术。整个建模过程可描述成一组特征部件的组装过程,而每个部件都由一些关键的参数来定义。

(3)地形动态填挖

地形填挖表现为DTM模型的修改,实质上是对地形TIN模型进行操作。即用足够大的开挖(填筑)初始形体面转化的TIN模型,与地形TIN两者生成相交边界,再从地形TIN上沿相交线切去填挖初始形体面所包含的地形区域,同时从填挖形体TIN模型中以相交线为边界切去多余的开挖(填筑)边坡区域,最后把两个修正后的TIN合并构成一个经填挖后的地形DTM。在填挖计算过程中可同时得到填挖区域表面积与填挖体的工程量。

5.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

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是对任意时刻系统仿真面貌的再现,它反映了仿真系统内部数据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利用仿真模块得到工程系统的动态信息,包括时间、建筑物几何形状及其属性等,生成工程施工系统各环节某一动态变化单元i对应的图元(施工、水位单元等)任意时刻t的面貌Vi(t),则t时刻的工程整体面貌可表示为V(t)=Σvi(t),n为总的图元数。其中,vi(t)=fi(Xi,Yi,Xi,t),表示在动态施工过程中,包含时间信息的图元的几何形状,它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把工程施工任意时刻的整体面貌贮存在图形库中,并与其一一对应的属性数据建立联系,从而在动画演示时,按时间顺序读取图形库中的形体数据及相对应的属性信息,不断更新绘图变量和属性变量赋值,同时不断刷新屏幕显示。这样就实现了整体工程施工过程的三维面貌及相应信息的动态显示。

6.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

基于GIS系统仿真的可视化表现在建模过程中利用GIS的信息可视化采集,以及在仿真可视化操作过程中利用GIS的动态信息可视化表达。由于GIS特有的空间信息组织机制,使得其实现这些功能有着先天的优势。同时,在可视化仿真系统中,用户可根据显示的图像交互控制仿真的各个阶段,直到对所模拟的现象获得理解与洞察。在这一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操作界面随着可视化仿真系统反馈的结果来同步保持交互对仿真过程的控制。

图2表示的是一个基于GIS的系统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的框架模型,在此模型中清晰地反映了GIS在系统仿真中结合的具体环节,以及用户控制仿真进程的实现手段。

三、可视化仿真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复杂地下洞室群施工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地下厂房系统施工开挖量大,施工强度高,施工条件复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于工序的作业时间的随机性,容易产生随机排队现象而影响其他作业;由于地下洞室系统纵横交错,布置密集,高差大,施工通道少,使得各工序配合与相互干扰错综复杂;在安排各个洞室施工先后顺序及隧洞施工顺序时,需要考虑对工程的总工期、围岩稳定、通风散烟条件、施工强度以及交通运输等问题的影响。各个洞室施工在时间、空间上的逻辑关系复杂,传统横道图难以直观地揭示其复杂的时空关系。因而仅靠设计人员采用传统的方法分析计算,难以确定合理的施工机械设备配套方案、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方案,难以全面、快速、准确地掌握施工全过程。

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复杂地下厂房施工系统可视化仿真理论方法,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机软件ESAS,其基本构成见图3。通过地下洞室群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可以对施工过程进行定量计算与分析,进行多方案的比较和优化,直到得出满意方案。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流设计和管理过程,往往需要涉及大量的数据及图形信息,如坝区的水文、地形、地质资料以及枢纽设计、施工场地布置和施工导流方案设计等各种数据及图纸。高效、简便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管理,是提高设计效率及施工管理水平的关键之一。同时,施工导流方案设计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过程复杂,对不同的导流方案很难进行直观的比较,所以实现施工导流形象直观的表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为此,提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理论与方法,并实现施工导截流可视化信息管理与三维动态演示系统CDMIS。此系统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建立三维施工导截流场地布置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可视化的信息查询及管理等功能,从而实现设计过程中信息的可视化管理,同时实现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演示。水电工程施工导截流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系统(CDMIS)结构图见图4。

3.混凝土坝施工过程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与优化方法研究

混凝土坝施工,考虑到温度、应力、浇筑机械设备布置和浇筑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需将混凝土坝体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缝分块浇筑。由于混凝土坝浇筑量大,浇筑块数以千、万计,浇筑块之间的施工约束条件十分复杂,这就给安排浇筑顺序和进度带来极大闲难,使人工安排浇筑块、浇筑顺序几乎成为不可能。目前在制定混凝土坝施工组织计划时,传统的方法是凭经验用类比的方法按月升高若干浇筑层和混凝土浇筑强度等指标来控制施工计划的进程。这种方法由于缺乏系统的定量计算分析,在论证施工各阶段的筑坝进度以及各混凝土坝段升高过程是否能满足大坝施工各方面的要求时总感到论据不足。

随着计算机和系统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系统仿真技术在复杂系统运行中的推广应用,使得有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对混凝上坝施工的动态过程的仿真实验。事先拟定不同的混凝土坝施工方案,并对施工动态过程进行仿真,可预测不同施工方案下混凝土施工进程的各项定量指标,这对制定合理的混凝土坝施工进度计划将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在充分考虑各种浇筑施工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建立混凝土坝施工系统的数学逻辑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编制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选取各种可能的机械配套方案及输入不同的施工技术参数进行大坝施工过程的仿真计算,可得到最优机械配套的数量、机械的利用率、混凝土月浇筑强度、逐月累计混凝土浇筑方量过程曲线。同时还可得到相应某施工方案下大坝浇筑施工的详细进度计划、各控制阶段的筑坝进程面貌等。而且通过混凝土坝浇筑仿真还可对其不同的浇筑规则对坝体上升进程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同时,利用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系统来表现复杂混凝土坝施工过程。通过建立坐标系,把现实世界的事物在计算机中对应位置重现出来,建立实体的数字模型,并按照一定方式将实体与其属性一一对应,从而反映实体的静态空间特征。同时利用过程信息,生成三维动画,为描述复杂的施工过程提供可视化手段。

4.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三维动态可视化仿真方法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布置是对工程施工场地在施工期间进行的空间规划。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场地布置几乎包括了一切地上、地下已有的、拟建的建筑物,一切为施工服务的临时性建筑物(包括砂石加工系统、混凝土系统等),因此布置过程非常复杂。

对枢纽主要建筑物施工全过程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各建筑物施工关系之间的协调,以实现直观的施工总布置形象全过程三维动态仿真,使施工场地布置随工程进度计划尽可能形象、直观、迅速地演示现场施工场地变化过程。不仅能直观显示枢纽施工组织设计的成果,而且将极大地方便工程施工总布置决策及管理。水电站施工总布置可视化仿真系统(CLMIS)的总体结构见图5。

四、结束语

可视化仿真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全过程动态仿真理论、图形辅助仿真建模方法、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数字模型构造及其可视化方法、基于GIS的三维动态演示方法及基于GIS的交互式可视化仿真系统结构等,实现了仿真建模、仿真计算过程及成果的可视化。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一)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各领域中的应用。

(1)电子信息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软件的开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项目管理软件P3等软件被应用在建设工程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其运用主要包括了施工管理中的投标、施工设计、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从建筑工程投标书到项目图纸,从项目开展及项目进度到施工结束中关于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些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电子信息技术都得到了应用。(2)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是建设工程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档案管理、施工人员考核考勤管理等方面。在这些方面的应用使得企业可以有效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加快了施工进行的速度,而且通过电子信息技术财务监控人员可以知道经费的使用情况做出调整以控制超额支出,这样可以保证项目资金得到合理的使用,从而完善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

(二)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

(1)明确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目标。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工程管理系统在建筑企业中逐渐为信息技术所建立的管理系统所取代。我国加强了关于信息化管理的支持力度,加速了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初步实现了工程作图无纸化。在建设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图纸设计、工程实施以及期间关于数据的收集和处理等方面都用到了电子信息技术,让建设工程的进程变的更加的顺利,这也让众多企业明确了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的目标。(2)构建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工程管理部门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工程电子信息系统才可以便于更好的对建筑工程中的工程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与分析。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必须要遵循将建设工程中的具体内容与各项管理工作有机结合的原理来进行,以此实现对于各项业务模块之间的联合监控,调节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从而形成工作与信息技术一体化的工作环境。

(三)电子信息技术于现实的应用。

随着建筑工程在现实生活的高速发展,建立依托于网络的电子信息化平台和办公软件的种类变的越来越丰富,出现了许多大型建设项目,并且这些大型建设项目往往对于技术的要求很高,包含的内容也极其复杂,涉及到国内外设备的使用,这些往往充满了巨大的电子信息量,而且它牵涉的范围也是非常广的。这样就造成纸质文件的传输对给建筑工程的管理增加了许多繁杂的步奏,很容易导致信息出现错误或者遗失,而且其低效率、高成本的运营方式也会给施工企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纸质文件传输的方法就渐渐变的不为大家所采用。所以我们就要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构建建筑企业工程管理方面的电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办公系统,这样可以高效快捷的完成项目工作。此外我们可以扩展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在电子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应用职能,利用网络办公系统完成网络招标、网上采购、网络会议及网上资料查询等工作。

二、提高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措施

(一)寻求政府与相关部门的支持。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他们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来提供资金、技术方面的援助。通过在资金方面的补贴,以及政策上相应的减少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可以缓解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负担,解决因为资金到位缓慢而导致建筑企业在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入减少的问题。而且在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政府应该做出相关的保护措施,以此来维护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

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于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只有全面发展和提高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才可以推进工程项目信息化的管理的发展。在建筑施工工程的管理中,通常要考虑到工程成本、工程进度、安全施工、等问题,并且在每个方面都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来对其进行合理的控制。而在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中,要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管理水平,首先就要让传统的产业模式向着新兴集群产业模式进行转变,进而向信息化产业模式不断发展;其次要将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根据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让其符合我国的国情,加速经济的发展。

(三)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

网络技术在当今时代是日新月异的,它的发展与更新的速度极快,所以在建设工程方面的电子信息化技术也因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进行更新以保证和时代接轨。而且随着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和数据量的不断扩展,单一的电子信息系统已经无法良好的处理建设工程管理所产生的巨大的信息数据,因此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就势在必行了。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中包括了建筑材料的信息、参与人员的信息,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等,通过将所有的相关信息进行有机结合、整理分析,研究讨论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信息系统,以更好的为建设工程管理服务。

(四)提高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的水平。

电子信息技术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来进行,要加深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的程度就离不开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用计算机来辅助项目工程的进行可以节约人力资源,并且在进行数据处理时也会减少出现错误的几率,这对于调高施工效率,增加企业的效益也是极为有帮助的。

(五)加快全能型人才培养。

在当今社会人才对于各行各业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对于建筑行业而言他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尤其是全能型的人才。建筑行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学历证书方面,还体现在其掌握的各项技术的熟练程度与现实应用上面,需要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且能完成多种任务的人才。但是我国对于这方面的人才的培养却不是很多,所以全能型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它直接影响着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水平,是不可忽视的要素。

三、总结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建筑工程造价

一、信息技术对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

随着这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各行业应用的逐步深入,工程造价领域特别是预(决)算的编制方法和手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年从事造价管理工作的预算员均深有体会,早期在编制工程预(决)算时,完全靠纸笔、定额册,编制一个工程的预(决)算,单单从工程量清单入手套定额、工料分析、调价差、计算费用到出预(决)算书,必须花费好几天的时间,计算过程繁琐枯燥,工作量大,且预(决)算结果较为固定;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内已有不少的工程造价管理软件,当时计算机价格仍比较昂贵,计算速度慢,操作仍不够方便,有条件使用计算机的企业很少,尚不能得到普及应用,但该技术已显露出其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广阔的发展前景。

到90年代末,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硬件价格迅速下降,企业甚至个人拥有一台自己的计算机已不是很困难的事,计算能力也比以前大大提高,操作更方便、直观,而且可供选择的软件种类增多了,功能和人机界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国内大中城市乃至一些边远地区的预算员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编制预(决)算,从录入工程量清单到出预(决)算书这个过程的工作缩短到一两个小时就能完成,大大提高了劳动生成率,而且近几年各大软件市场已经推出图形算量、钢筋算量软件,更是加速了预(决)算工作的发展进程和计算速度。与此同时预(决)算结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造价的分析和组合,以从不同角度反映该工程预(决)算的结果。信息技术的进步对造价行业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二、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化管理

(1)工程预(决)算软件

信息技术的进步不仅使在保持原有工作效率前提下提高预(决)算编制的精度和使用更丰富、及时、准确的材料价格成为可能,(目前国际工程招标均使用全费用的报价方式),而且已深入地拓展到工程造价管理的全过程,即从一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的投资估算,到概算、预算、审核、阶段结算和竣工决算,通过积累已完工程的数据建立造价指标,又反过来指导新工程的投资估算、概算和预算,有利于领导决策和资金使用的有效控制;同时信息技术还广泛用于工程管理、定额编制、工程量计算、指标收集与分析、信息网等方面。

目前,国内在造价管理各阶段的应用水平各不相同,市场上可用的产品种类和功能各有特点。工程预(决)算软件的功能主要用于套算定额,这是造价领域最早投入开发的应用软件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并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益。该软件早期运行在DOS平台之上,随着视窗系统的普及,逐步过渡到Window、WIN32环境下。该软件包括消耗定额管理子系统、预算价格管理子系统、计价管理子系统、取费定额管理子系统等4个子系统。

(2)定额管理软件

这类软件主要采用数据技术协助造价部门维护定额库,并在编制定额时直接生成所需的排版格式,以减轻编制定额的工作量,缩短排版时间,减少人为错误,属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

(3)工程量计算软件

这类软件,用于协助从施工图计算工程量。国内使用较广的软件第一种方法一般采用作图法,要求工作人员在识图的基础上用该软件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然后由系统自动计算工程量,得到工程量清单,这种作法计算出的工程量比较精确,但必须重新输入图纸中各种构件及其尺寸,工作量仍然很大。第二种方法是直接将工程图纸扫描形成光栅文件,由软件处理矢量化后,抽取特征,用模式识别的技术识别构件类型和其几何参数,进而计算工程量;或由设计院生成的施工图的CAD文件在CAD环境下作模式识别。这种方法要求在图纸的特征表示和建模上作大量的研究工作,抽取各种构件的特征参数,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最终能代替人完成识图的过程,这是较有前途的方法,但根据汉字识别技术的发展过程,必须对图纸的特征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该软件要能真正代替人识图还有一段路要走。第三种方法是在建筑设计所使用的CAD软件中直接加入构件特征参数的属性,定义各种构件对象,在进行结构和建筑设计时使用这些对象设计建筑物,而不用直接使用线条作图。

(4)指标收集与分析系统

该系统用于收集已完工程的数据,并从多个维度上作分析,其结果将用于投资估算等方面。指标的收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积累行为。由于标准不统一等原因,目前国内尚没有比较完善的指标收集和分析体系,即使有指标库,也只是突击对过去某段时间的工程数据作一定整理形成的。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数据的可用性,必须设立比较稳定的指标,建立一套稳定的编码规则。目前各地区的定额在几年内就会重新编制一次,每次编制都有新的特点,要在变动的定额上建立一套较为稳定的指标,针对每套定额编制一个映射表是一种解决方法。另外,由于工程的特征参数非常多,每个工程可抽取的数据量很大,分析的维度广,采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系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数据仓库在较细粒度地划分元数据的基础上,能自动完成指标数据的抽取,并提供多维度分析这些数据的工具。

三、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思想观念、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人员素质等一系列问题,要真正建立和使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仅仅拥有数字化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完善造价资料的收集和上报制度。目前造价资料管理还基本上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各部门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还没有充分重视,导致造价管理部门收集工程造价资料困难。由于缺少基础性数据,导致系统的运行和功能实现方面受到很大影响。急需形成完善的造价资料上报体系,规范上报资料的格式,严格要求上报造价资料的质量。

(2)完善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体系。建筑工程造价信息市场从理论到实践都还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从供应者方面来说,信息源不足,不能按用户需求提供相应的造价信息。从信息用户方面来看,大多数人对于信息商品化、信息服务有偿化还处于一种感性认识阶段,不愿意进入信息市场购买信息。

(3)改善造价信息的平台。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基本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网络运行模式,是一种基于局域网技术的系统。但随着造价信息需求层次和范围的扩大,这种小范围处理造价信息的运行模式将不能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也不利于信息的收集和共享。因此,开发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是应该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平.从管理信息系统谈建筑企业工程项目造价[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0,(5).

[2]谢颖,黄文杰,高犁难,.基于智能化信息处理的建筑工程造价短期预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6).

工程技术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一、科技人员与成本管理现状

1、成本管理将科技人员排除在外。

国有企业成本管理的参与人员,大多数只限于财务部门及其下级成本核算人员。因为成本管理只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科技人员很少参与,他们更重视产品的开发和研究、生产质量控制等。这种在成本管理方面缺乏合作、沟通的方式导致相当多的企业成本分析意识淡薄,成本构成分摊失实,成本信息失真,从而严重影响了管理者决策。

2、成本控制忽略产品设计阶段的决定性作用。

一般大多数企业的成本控制仅仅限于生产过程,忽略了产品设计过程对成本大小的决定性作用。在整个产品成本控制过程中,产品设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产品在设计时就决定了材料、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等。不同的产品结构、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工艺制作过程,其产品成本的差异会很大。其次,一个新产品的功能和成本水平基本上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决定了。设计不合理引起的产品技术的先天性不足,是用生产产品的质量和成本控制措施所无法挽回的。要有效地降低产品成本,就必须依靠科技人员优化产品设计和工艺等。

3、财务透明度低,限制了科技人员参与财务分析和管理。

这里的财务指成本核算的账目,包括总账和各种台账。除财务人员和管理当局了解之外,其他人无权过问,从而导致科技人员历来就以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生产质量控制为主,无权参与财务分析和管理。同时科技人员缺乏财务会计知识,也不具备参与成本管理的能力,因此不太关心企业成本核算。

4、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和培养制度。

激励机制的强弱与成本控制力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但大多数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只有惩罚制度,而没有激励制度。工程技术人员无论是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还是变废为宝,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科技人员降低成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以来,大多数国有企业高科技人才的收入和贡献极不对称,严重影响了科技人才作用的发挥,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正是以上原因导致了目前国有企业成本管理落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为此,笔者提出,必须重新对科技人才进行定位、培养和管理。应在国有企业实施“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人才体系,这对成本管理大有裨益。

二、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参与成本管理的设想

1、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内涵。

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是指既精通本行业技术,又懂科学管理,同时熟悉财务工作的一种复合型人才。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应具备如下素质:①精通专业技术知识。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首先是专业技术人才,是企业的技术骨干,是研发新产品的带头人,是产品设计的主要力量,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问题能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②熟悉技术部门的管理工作。能够在带领科技人员参与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地处理好科技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和协调问题。同时,还能参与成本管理,开展成本分析等。③掌握一定的财务会计知识,熟悉宏观经济、企业管理、法律等学科知识。其中财务会计知识包括会计学知识和财务管理知识。尤其熟知企业成本的组成、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方法,并能熟练地将财务会计知识应用于技术成本管理之中。

2、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职责。

(1)协助财务人员将传统成本的管理范围进行扩张。美国学者指出,现代产品包括了核心、形式、附加三个层次,它们构成了产品整体。同时生产环节重要性的下降及产品成本知识含量的增加使得企业的成本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表现为研发成本、服务成本或后援成本的比重日益上升。在这种成本结构中,非产量驱动的研发成本和服务成本的比重已上升到了重要程度。此时,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可以协助财务人员对传统成本的管理范围进行扩张,从单纯的生产阶段成本核算扩张到研发阶段成本核算及服务阶段成本核算。

(2)将技术革新同降低成本相结合。任何企业都涉及大量的技术,有优势的技术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成本优势。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应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运用价值工程手段控制产品设计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设计方案。在新产品的开发中,设计者必须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通过价值工程分析,确保产品的基本功能,合理保留为实现基本功能而添加的辅助功能,坚决剔除过剩功能。为此在开发与设计新产品时,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只考虑技术问题,还必须树立成本意识和效率意识,开展价值工程分析,追求技术和经济的最佳组合。

(3)参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①参与成本降低目标数额的制定和调整。新产品的现行成本是指没有采取任何降低成本措施,并且对新产品的功能和质量变化情况予以调整之后的现行制造成本。这个数字完全通过经验估计而来。可实现的成本降低目标数额必须通过总工程师、产品设计者和财务人员的协同努力来确定。当供应商价格或生产工艺发生变化时,也主要依靠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和财务人员对成本降低目标数额进行调整。只有成本降低目标数额制定恰当,才能为降低成本指明方向,正确考核经营者业绩。②参与成本标准的制定。成本标准不能仅由财务部门、生产部门和管理当局制定,还要有科技人员参与,否则该标准可能有失偏颇。③参与成本差异的分析。在实施标准成本的企业,成本差异的分析一定要由责任中心的生产人员、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使标准成本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根据差异分析情况作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的决策,以控制成本;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针对标准成本的状况,作出销售经营决策。

(4)其他职责。企业有时候会出现资金的暂时困难,除了正常的筹资渠道外,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在企业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利用企业的设备和科技力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获得加工收入。同时对企业的废料进行再加工利用,变废为宝,节省原材料资金,也是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职责。

3、实施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优势。

(1)连接了科技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传统职责的断层,在成本管理中起着桥梁的重要作用,使双方能更好地协调、沟通,避免成本降低措施的盲目性;在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努力下,能实地解决成本项目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化成本状态;进一步发挥广大科技人员在成本管理中的作用,实行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2)在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参与下,成本核算能够实实在在地反映成本实际状态,成本信息能够真实反映生产耗费状况,成本控制更有针对性,成本分析落到实处,成本考核更加合理;增加成本核算的透明度,通过了解成本状况,更能让广大科技人员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出技术革新措施,降低成本,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施和培养财会技术管理工程师的途径。

(1)大集团、大企业可走后续培训之路。制定对在职科技人员进行培训的计划,包括技术培训计划和财务知识培训计划。给他们重新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实现永不满足、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勇于挑战的愿望,打造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