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

系统管理论文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充分调研当前高校宿舍管理工作现状发现,宿舍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又相当繁琐。该工作直接影响到能否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宿舍环境,能否时刻确认在校大学生到勤情况,并保证大学生们人身安全等重要问题。因此,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和学生管理人员提供一个高效、实用、稳定的宿舍管理系统是一件急需解决的事情。

2高校宿舍管理系统用户角色分析

在调研辅导员和学生对宿舍管理工作和业余生活中的种种需求,综合分析宿舍管理工作中的特点的基础上,该系统设计了系统管理员、辅导员及学生3种用户角色;同时,该系统也设计了签到、请假、班级论坛、资源共享4大功能模块。

2.1管理员角色功能分析

系统管理是为管理员准备使用的,从权限来说是最高级别的,需要对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系统管理员要负责整个宿舍的电脑网络,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制定并执行软件管理系统的备份和恢复计划、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系统管理员应全面熟练掌握系统的整体框架、各子系统的流程框架以及系统中的所有操作,在面对系统故障或者功能瘫痪的时候,能够分析并找到原因,并进行正确的恢复操作。在该系统中,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维护各个功能模块中的底层数据库,监督用户的非正常操作,并排除数据库中的异常值。

2.2辅导员角色功能分析

辅导员是宿舍管理系统中的学生管理工作者,日常工作包括实时关注学生动态以及帮助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该系统中,辅导员管理签到功能模块,查看学生在校情况,负责处理学生们的请假请求,并予以批准/否定。同时,辅导员也能通过浏览班级论坛和资源共享文件,实时掌握班级学生的生活动态,并处理相关问题。通过实现辅导员在4个功能模块中的操作流程,系统可以有效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学生管理工作中各种信息的维护成本。

2.3大学生角色功能分析

学生角色是宿舍管理系统中的核心角色。他们可以在宿舍管理系统中申请请假,并查看请假批准状态,实时完成签到,既可以在班级论坛上帖子,与同学们进行交流,也可以在资源共享模块中下载有用资源或者上传自己的共享文件。系统中这4个功能模块的实现不仅方便学生配合宿舍管理工作,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自由交流,分享生活体验的网络平台。

3高校宿舍管理系统的业务逻辑分析

宿舍管理系统主要由权限控制功能模块、签到功能模块、请假功能模块、班级论坛功能模块与资源共享功能模块组成。权限管理功能模块包括模块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管理、密码修改和密码追回5个子模块。权限管理模块会跟踪所有在线用户状态,通过权限控制向不同权限的用户提高不同的操作限制,不同的操作界面,并可以改变用户的操作权限。通过该模块,可以保证底层数据的高度安全性和一致性;同时,通过模块化管理也提高了学生宿舍管理系统的扩展性和复用性。签到功能模块在权限管理模块的作用下,向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子模块。当用户为辅导员时,签到功能模块由签到公告子模块,查看签到情况子模块和查看历史签到情况子模块组成。其中,签到公告子模块实现了辅导员可以定期地向学生签到公告,等待学生签到回应的功能;查看签到情况子模块用于显示最近一次签到结果;查看历史签到情况子模块用于显示历史上所有签到情况。当用户为学生时,签到功能模块由响应签到公告子模块和查看历史签到记录子模块构成。其中,响应签到公告子模块实现了学生响应辅导员的签到公告的功能;查看历史签到记录子模块实现了查看自己签到情况的功能。请假功能模块在权限管理模块的作用下,向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子模块。当用户为辅导员时,请假功能模块由查看待批准请假申请子模块、查看历史请假申请子模块和批准或拒绝请假申请子模块组成。其中,查看待批准请假申请子模块实现了辅导员可以查看最新的学生请假申请记录;查看历史请假申请子模块实现了辅导员可以查看班级所有同学历史上的请假记录;批准或拒绝请假申请子模块可以让辅导员对待批准的请假记录进行批准或者拒绝。当用户为学生时,请假功能模块由申请请假子模块,查看请假申请状态子模块和查看个人请假记录子模块组成。其中,申请请假子模块实现了学生可以向辅导员申请假期;查看请假申请状态子模块可以查看最新申请的假期是否被批准;查看跟人请假记录子模块实现了让学生可以查看本人所有的请假记录。班级论坛功能实现了基于班级内部的论坛贴吧功能。辅导员和学生都能在该模块中使用发新帖,回复帖子,查看帖子的功能。即班级论坛功能模块由发帖功能模块,回复功能模块以及查看所有帖子功能模块组成。同时,在权限管理模块的作用下,当用户为管理员或者是辅导员的情况下,向该用户开放删除帖子功能模块,以维护良好和健康的论坛环境。资源共享功能模块由资源,下载资源模块以及资源限制模块组成。其中资源模块实现了所有用户可以向资源共享模块上传自己的文件;下载资源模块实现了所有用户可以从资源共享模块下载到自己想要的资源;资源限制模块对上传和下载的资源大小,类型已经数目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与班级论坛模块一样,资源共享功能模块在权限管理模块的作用下,向辅导员和管理员用户开放删除指定资源模块,以维护良好,健康的资源共享平台。

4高校宿舍管理系统总结与展望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国民经济增长迅速,城市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型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日趋复杂化,对建筑工程项目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不仅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要保证工程质量,体现施工企业的优良服务,如此庞杂的项目想要全方位的做好各项工作,就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向着更加高效精确的方向发展。信息沟通的程度决定了工程项目管理的高度,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信息是庞杂巨大的,不仅数量多,类型多样,而且信息之间的交换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所以为了建设更加高效快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就需要施工企业不断提升自身的项目管理水平。政府有关部门也开始重视项目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该项目的资金投入比例也逐年增加。政府的指导作用促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项目管理平台的研究中。

1.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化平台建设的研究意义

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是当今建筑行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在提高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之后,工作效率较之前的传统管理模式有了明显的提高。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根本就是构建一个合理有序的信息网络,使项目管理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通过这个信息网络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日常管理[2]。有些建筑行业的佼佼者,已经开发了适应本企业的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1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思路

该课题的研究思路是通过参考一些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理论基础,分析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的具体分类,最终构建项目信息管理的集成网络。研究伊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大量查阅国内外有关工程项目管理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理论基础,对不同层次种类的信息分门别类,设计出科学系统的整体框架。对信息化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合理有效的风险规避措施。最后根据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设计最科学有效的工程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则是验证理论的有效途径,对验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不断改进,以期构建更加合理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

2.2建筑工程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方法

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与效果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每个研究阶段都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理论研究阶段,采用最多的就是文献分析方法,分析已有的文献资料中涉及的关于该课题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在项目集成框架构建阶段,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方法论。在最后实际开发验证阶段,则是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对项目管理软件的安装和实际应用、项目共享效果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完善。

3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3.1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要参考“需求指引、技术推动”的指导原则,从建筑施工的实际需求出发,对系统的整体性、交互性、可操作性等进行实际的设计规划。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设计者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各个管理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方式,全程控制工程管理的各个子项目。交互性是指人机交互的程度,用户能否从信息系统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以及系统能否对用户的信息及时反馈就是系统交互性的判定标准。对于信息系统的可操作性原则就是指信息系统能否及时应对施工过程的不断变化并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促进突发问题的解决和管理的科学性。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用户之间信息交换的主要方式就是用户界面,所以用户界面的设计是否简单易操作,是否符合用户的差异性标准就是信息系统的主要评价因素。用户界面一般需要包括信息的输入控制、多窗口协同控制等功能。在进行界面设计时考虑到用户的实际体验,就要避免界面的杂乱无序,种类太过繁多等问题,种类太多不仅会增加用户的信息处理负担,还会由于信息处理太过频繁而导致错误频率增加。最后,考虑到不同用户的特殊需求,还要为用户提供不同的交互界面,达到项目管理方式的个体差异性。

3.2建筑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包括了业主项目管理系统、采购系统、工程监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各个子系统。下面以采购系统为例进行实际分析。采购部门主管在接到新的采购任务之后,将具体的采购任务分配到各个采购业务员。采购业务员在分析采购任务是否可以直接执行后,对可以直接采购的任务,直接进入采购流程。根据不同的采购方式应当进入不同的采购流程,如果是招标方式的设备采购,就应当指示招标业务员来执行具体的招标工作,最后才能进入采购合同签订流程。询报价类的设备采购与招标采购流程不同,它需要按照询报价标准业务的具体流程进行。这些采购项目进行过程中,系统会自动生成计划费用和实际费用的对比图以及实际执行进度,这为采购人员及时管理采购流程提供了详细的依据。

4结语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FLCS系统组成

图书管理系统FLCS分为图书采访子系统、编目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典藏子系统、期刊子系统、全文管理子系统、书目检索子系统、阅览管理子系统八部分,系统各部分既相互独立,又能进行各部分之间的数据调用。该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接口功能,可以实现系统数据与MARC(ISO2709)数据的相互转换,也可以将系统数据转换为相应的文本数据,以供字处理软件如WORD、条形码打印软件如EZ2等调用。该系统还具有联合编目功能,可将本地或外地其他系统数据转换为本系统数据,并能通过倒排文档对其进行多途径、高速检索。另外,系统可以由用户进行功能设置,根据各馆实际情况灵活设置系统参数。系统帮助则是对本系统的详细介绍及问题解答,帮助初学者迅速掌握并能够实际应用。

总之,FLCS不但是一个标准的完整的图书信息管理软件,它还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数据转换与通讯功能的管理系统。

系统特点

√面向最终用户,全部操作可视化

√系统代码为32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自动化程度高:出版者、出版地、书目号自动调出、可自动套录所购采访或编目数据、自动判断图书借出与还回、自动计算超期罚款、读者超期书自动提示等。

√系统参数设置灵活:可对图书借阅期限、超期罚款金额等参数自由设置。

√具有数据转换与通讯功能:系统数据与MARC(ISO2709)数据相互转换、系统数据转换为各种文本数据。

√具有联合编目功能。

√系统开放性好:可将光盘数据或互联网上数据复制到本系统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供读者网上调用。

√完全实现INTERNET实时数据交互。

√系统全部采用4位记时,彻底解决2000年问题。

√允许自动即时存盘,避免数据掉电丢失。

√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识别,充分适应多种显示器。

√可存贮图书具体内容及附带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

√系统能自动检测图书输入的复本与登录号错误,确保图书流通时正确无误。

√系统具有图书错误码修复功能,对由于停电、死机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系统数据错误均可自动恢复。

√FLCS有完整的历史功能,可记录图书借还、罚款、销证、现金等多种数据信息。

√通过特殊算法,实现高速包含式检索。

标准的软件

一、标准的32位WINDOWS应用软件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应用平台为:PC机操作系统:WINDOWS95及以上版本;网络操作系统为:WINDOWSNT、NOVELL。FLCS彻底抛弃了16位操作系统,在WIN95以下版本的PC机操作系统上不能运行。FLCS全部代码为32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软硬件性能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完全采用图形界面,支持WINDOWS下的不同软件传递数据,不同软件同时运行等所有功能。

二、标准的网络软件

图书信息集成管理系统FLCS为标准的网络软件,通过FLCS我们可以实现几十台计算机同时编目、借还、检索等操作。通过特殊的算法,FLCS在网络上运行时,图书借还、模糊检索等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从理论上讲,FLCS的记录限制为十亿条,系统测试用HP(166/32M/2.1G)服务器,联想(166/32M/2.1G)PC机工作站,管理200万册图书,在10M网络上运行时,检索、借还等操作时均实现秒级延时。FLCS系统适用的网络规模只受网络操作系统限制,也就是说,只要所购网络操作系统允许,您可以随意增加入网微机数量。

三、标准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系统支持CNMARC/USMARC/LCMARC(ISO2709)数据,书目及连续出版物著录符合《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和《中国文献著录标准(GB3792)》,书目条码符合中国图书馆行业条码标准(Code39)。

FLCS60新增功能

√允许自动即时存盘,避免数据掉电丢失。在进行数据录入、图书借还等操作时,系统可将数据随时存盘,以防因机器异常错误而造成数据丢失。

√显示器分辨率自动识别,充分适应多种显示器。操作窗口中的项目随窗口的大小自动调节

√可存贮图书具体内容及附带图片、声音、动画等信息。

√集成科技论文管理系统。

√多条件组合数据处理。在打印、统计、数据转换等操作时,用户可根据自已的需要进行组合数据处理,只输出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彻底抛弃数据接口,完全实现INTERNET实时数据交互。系统通过C/S运算模式,将数据运算置于服务器端,实现了大批量数据的包含式检索。

√所有打印均具有预览功能,所有报表列超过长度均可自动折行。

√系统允许多个窗口同时操作,例如在不关闭借还窗口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图书预约、流通查询、罚款登记等流通系统下的所有操作。

√增加多种统计功能。系统增加如编目阶段统计、流通分类统计、流通明细流通、藏书分类统计等功能。

√增加多个数据字典

√增加欲超期查询,可检索出将要超期的读者并可打印输出。

√可方便的打印图书借阅证。

√可进行批量销证。

√可进行批量典藏及分册典藏。

√检索结果与检索条件分离,可保留多个检索结果。

√丰富借阅制度,可对不同类型读者、不同类型图书,设置不同的借阅权限。

√可将系统临时文件放于本地,加快了程序运行速度。

图书采访

图书采访子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记录采访信息并向编目子系统提供数据。图书采访子系统主要由数据处理、查询、统计打印、图书验收、信函定书几部分组成。下面就几个功能做一点解释说明。

一、数据录入:通过ISBN号可以调入MARC数据、出版者数据并在输入ISBN号时进行。

图书馆可以外购采访数据或从互联网上下载图书采购数据,然后通过数据录入功能自动追加到采访系统中来。在进行数据录入时系统自动记录图书出版者信息,保证一次录入多次调用。在进行数据录入时系统自动,也就是说,如果您要采购的图书已订购或已收藏,系统会给您相应的提示。系统安全性校验。例如,如果没有输入正题名、复本为0或过大,系统会给出相应的提示。数据携带。报纸科别、出版日期、复本、书商名信息系统会自动携带。

二、批量自动:系统将采访录入库数据根据ISBN号、书名去采访主库、编目主库依次查找,如找到则系统提示为重书。如果为重书,则可以修改其订数据或将其删除。

三、打印订单:系统可打印标签格式的订单,此订单格式已得到新华书店等书商允许。

四、图书验收:FLCS提供图书验收功能,通过图书验收,FLCS自动分配图书登录号。我们也可以不使用图书验收,而图书编目时编目验收一次完成。

图书编目

图书编目时系统自动调用采访子系统数据及所购MARC数据,图书编目完成后,可将数据交送到编目主库及流通子系统进行图书典藏及流通。图书编目子系统大致有图书编目、自动、统计打印、数据转换、数据维护几部分组成。

一、图书编目:FLCS采用固定条目式录入方式,通过多种辅助功能加快了图书编目速度。

√图书编目时可以自动调入图书采访数据、图书验收数据、所购MARC数据、出版者数据等。

√在键入ISBN号时进行自动。

√可以输入图书内容。在此,可以输入图书文本内容,也可以将图书内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将图书内容复制到系统中。

√嵌入文件:在此,可以利用WINDOWS的嵌入功能嵌入图片、声音、动画等。

√出版地、出版者等数据自动记忆。

√开本、页数等自动加"cm"、"页"。

√丛书名等字段自动携带。

√种次号自动给出。

√正题名、分类号、复本、登录号错误提示。

二、编目:FLCS提供自动的批量功能,如果有重书系统则将新书与库存图书同时显示出来,用户可以对其直接进行修改。

三、检查登录号排序:图书登录号是图书馆每一册书的唯一标识,图书管理系统实际上是通过登录号进行图书借还的,如果在图书录入过程中登录号或复本输入错误,则会造成图书借还错误。FLCS提供了"检查登录号排序"功能,通过它,我们可以检查出重复的及不连续的图书,并可打印输出,以供我们改正。

四、打印统计:FLCS允许用户进行多条件打印和统计,各条件可任意组合。例如我们可以统计某段时间加工的某类中的某语种的图书编目情况。

五、数据转换:FLCS允许用户外购MARC数据、允许用户建立联合编目,FLCS还允许用户将系统数据生成MARC数据及各种文本数据以便和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六、数据交送:FLCS允许批量调拨交送,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将要交送的数据指明其馆藏位置、是否流通、条码号与登录号是否一致等图书典藏信息,在进行图书交送时每一册图书都使用这一信息,对少量具有不同典藏信息的图书,我们再通过图书典藏子系统将其更正。这样就避免了对每一册都进行典藏调拨,从而简化了手续,加快了图书加工速度。

图书流通

图书流通是用来记录图书借还信息的,必需有书有证才能进行图书流通,流通子系统中的图书数据来自编目子系统。

一、图书借还:FLCS的借还操作简捷、高效,无论借还操作还是借还速度都在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

√图书借还自动识别,在借还过程中不用任何键盘切换操作。

√图书还回时自动计算图书超期罚款。

√图书借还时自动检测借书或还书读者是否有超期书,如有超期书则出现提示。

√可自动建立图书条码号与登录号的对应关系。

√自动检测读者数据:包括读者借数、挂失、资格、押金余额、书证限期等。

√自动检测图书数据。

√自动还约书记到。在图书被还回时,如果此书已被预约,系统则自动所约图书记到。

二、借阅统计:FLCS可按分类法统计出所有大类在某段时间的借阅种数、册数及罚款多额。FLCS可统计出某段时间内的详细借还情况。

三、图书预约:如果读者检索到的图书已被借完,他可以办理预约手续,以取得下次借阅的优先权。读者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查询到自己的约书是否已到,图书馆也可以定期打印预约到书单发给相关读者以通知其约书已到。

四、查询:

1.用户可通过六种不同的渠道查询图书流通或读者借阅情况。

2.FLCS有查询欲超期读者功能,通过对查询日期的设置,可以检索出已到期的读者和将到期的读者,以通知读者提前还书。

3.通过对图书借阅频率的查询,用户可以评出各类热门书和滞借图书。

4.FLCS有详细的借还记录,通过借还历史查询,用户可以方便的知道某段时间内某书曾被哪些读者借过。如果出现撕书等违规现象,FLCS的历史查询会很大的缩小所要调查的读者范围。

五、罚款:FLCS系统的罚款只是从读者押金中扣除而不涉及到现金。FLCS的罚款有详细的历史记录,读者可通过INTERNET对自动的罚款情况进行查询。

六、书证管理

1.在进行读者办证时,系统携带除姓名之外的所有数据,而加快的办证速度。在进行读者办证时,可以嵌入读者照片,以供打印读者借阅证及图书借还时使用。

2.FLCS可以方便的打印读者借阅证。

3.FLCS进行单个或批量销证,可方便的打印出某一单位的到期或将要到期的读者清单,并标其借阅信息及押金余额等。这对学校图书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这一功能,用户可以只对班级进行销证工作,而不涉及到单个读者。

4.FLCS的账务管理工作实用而严谨,用户只有在办证、销证、交款与退款处涉及到现金,其他罚款都是从押金扣除而不涉及到现金流动。FLCS有详细的现金流通记录以供查询。

5.图书错误修正:图书在流通过程中会自动关联许多数据库,如果在关联过程中发生停电、死机等异常错误而使数据失去关联,则会造成图书借还不成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图书错误修正功能修复图书和读者数据,以使图书可以继续借还。

期刊管理

期刊管理由期刊订购、现刊管理、过刊管理三部分组成,过刊编目完成后,可以通过数据交送,将数据交送到流通子系统进行过刊借还。

一、期刊订购:期刊订购是用来记录期刊订购信息的。

1.期刊增订:在进行期刊增订时,系统自动检测所录入期刊是否已订购,并给出提示信息。

2.打印订购清单:用户可以对不同书商、语种、出版频率打印订购清单,并可以将期刊订购数据生成EXCEL文档,以用来数据交换。

二、现刊管理:现刊管理要调用期刊订购数据并为过刊管理积累数据。

1.现刊记到:现刊记到时,系统自动调入订购数据,自动计算应到期号,自动生成本期订价,自动对应语种及排架号,自动检测已到期与缺期。

2.打印装订通知单:系统自动检测已到齐期刊并打印输出,用户可根据此清单进行现刊下架。

三、过刊管理:过刊管理由过刊编目、打印著录卡片、财产账等几部分组成。

过刊编目:过刊编目时系统自动调用订购数据、现刊数据及现刊下架数据,系统自动计算现刊合订价,自动给出分类号等。

图书典藏

通过图书典藏,用户可以指明每册书的条码号、馆藏位置、是否允许流通等信息。FLCS允许用户进行批量交送典藏然后再对个别图书进行典藏登记的方式,从而简化了典藏手续,加快了典藏效率。

一、图书典藏:在图书典藏时,用户可以指定每册书的条码号也可以不指定,如果不指定,用户可以在图书借还时再建立图书登录号与条码号的对应关系。

实际上,FLCS允许用户不经过图书典藏而直接进行图书流通,这反应了FLCS的可简可详的设计思想

二、统计打印:通过统计打印功能,用户可以方便的知道在某段时间内向图书馆各部门交送了多少图书,并可打印出那些图书的详细列表。

三、图书剔旧:FLCS允许用户进行单册书剔旧,剔旧书作为历史保留并可随时打印输出。

论文管理

FLCS60论文全文管理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用户可以从光盘上、互联网上等媒体上下载信息,建立自己的全文数据库。FLCS的论文管理系统允许用户通过WINDOWS的OLE功能存放WORD文档、图片、声音、影像等多媒体信息,它是一个有效的多媒体管理工具,同时又是一个得利的办公助手。

用户建立的全文数据可以通过FLCS的INTERNET检索系统通过网络。

FLCS的INTERNET检索系统

FLCS提供一个C/S结构的INTERNET检索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利用WWW浏览器,从所有上网的计算机上检索到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读者基本信息、读者借书、预约到书、超期读者、罚款记录、最新图书、借阅频率最高的图书及借阅频最高的读者、期刊数据、科技论文数据等信息。

该系统的服务器端配置为NT4、IIS3、ASP3、VFPODBC6、TCP/IP协议。

一、书目检索:通过INTERNET检索功能,用户可以很方便的检索到自已所需要的图书,并能查到各分册的馆藏位置、及是否在馆等信息。由于系统采用C/S结构,检索运算在服务器端进行,网络上传输的只是检索式及检索结果,从而大大减轻了网络传输负担,加快了检索速度。

二、读者检索:通过读者检索功能,读者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检索到自已的基本信息、所借图书、罚款记录、预约到书等信息。

三、论文检索:FLCS允许用户建自己的全文数据库,并允许用户将自己的全文数据库通过INTERNET。通过论文检索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下载图书馆论文数据,并可进行下载、打印等处理。

触摸屏检索系统

FLCS提供了一个"傻瓜式"读者检索系统,该系统通过对整部中图法的引用和书名、作者提词索引,使触摸屏检索成为可能,适合于各学校图书馆。读者检索时,完全脱离键盘,不懂计算机和图书馆学知识的人员,也能用触摸屏或鼠标很快检索到所需图书。系统采用前台书目检索,后台自动打印借书单的方式,方便了读者和图书管理人员。

用户关心的问题

1.计算机停电或死机会不会造成数据丢失

FLCS有即时存盘功能,被修改的数据会立即存盘,不会因计算机异常错误而丢失数据。

2.FLCS能否存贮多媒体信息

FLCS能存贮每册书的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FLCS的科技论文管理系统,用户还能建立自已的多媒体资料库。

3.FLCS能否打印读者借阅证

FLCS能根据读者办证日期、读者单位、读者姓名或证码打印读者借阅证。

4.FLCS能否批量销证

FLCS既能单个销证,又能批量销证。

5.FLCS系统是否易学易用

FLCS系统是标准的WINDOWS应用程序,界面友好,操作容易,只要有计算机常识就可维护使用。FLCS系统的数据流程与图书馆工作流程是相符的,只要懂图书馆业务,在一、两周时间内就可熟练使用。

6.FLCS系统是否实用、是否具有先进性

FLCS的研制人员有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有从事多年图书馆工作的老馆员,FLCS的研制人员决定了其实用性。FLCS系统采用CLIENT/SERVER结构,实现Internet/Intranet信息,FLCS能从互联网和光盘上下载信息,能存贮多媒体数据,所以FLCS系统当然是先进的系统。

7.FLCS能存放多少数据、能用于多大规模的网络

理论上讲,FLCS系统的记录限制为十亿条,系统测试用HP(166/32M/2.1G)服务器,联想(166/32M/2.1G)PC机工作站,管理200万册图书时,在检索、借还等操作时均实现秒级延时。FLCS系统适用的网络规模只受网络操作系统限制。

8.我们是否可以外购数据及与其他图书馆交换数据

FLCS系统可以自动调用所购采访数据、编目数据,FLCS可以生成标准MARC(ISO2709)数据以用于数据交换,FLCS也可以接收其他图书馆的MARC数据建立联合编目。FLCS还可以和其他软件如WORD、EXCEL等交换数据。

9.FLCS系统是否容易出问题、出了问题时怎么办

系统全部代码为32位,具有高度安全性,很少出问题。FLCS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因停电、死机、机器硬件故障等原因造成FLCS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时,可由系统自动修复。有纵横公司用户的地方即有纵横公司商,纵横公司已基本做到了服务本地化。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企业是个由多要素、多层次所构成的具有经营过程和管理过程的人造微观经济系统,而企业的管理系统则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经营方式、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组成。企业管理系统的柔性就是要使企业管理各要素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按照企业管理内部运动的规律,进行有效组合,从有利于发挥这些要素的功能及提高系统整体管理的柔性。这里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将企业管理系统抽象为:企业再造、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企业文化四个部分[3]。

1.1企业再造企业再造的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这为企业实现柔性管理提供了机会。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以重整业务流程为突破口,以完整性为出发点,将原来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过去僵化的管理体制被打破,组织内部的冲突和扯皮现象减少,员工拥有了自,积极性极大提高。即企业再造是在更高层次上确定企业如何对市场做出反应,如何识别潜在市场与创新市场,并在这种识别与创造中重新定位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企业再造的目的是把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组织,增强企业从员工个人到整个组织对瞬息万变的环境的适应能力[4,5]。企业再造包括企业战略的柔性、组织结构再造的柔性、制度创新的柔性和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

1.1.1企业战略的柔性。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商海中,企业需要从战略目标制定、规则调整到战略实施都贯彻柔性化的理念,才能在运营中表现出很强的应变弹性。柔性的战略观念能使人们以一种更能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管理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这种新的战略观念主要是企业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要真正以满足消费者(客户)的需要作为组织的战略目标;增强组织利用新技术的弹性;加快新产品开发迅速进入新的生产活动领域,抓住有利时机,抢占新的市场等[6]。

1.1.2组织结构的柔性。由于传统组织管理模式决策周期长,信息交流渠道不畅,不能灵活多变地适应市场需求,建立柔性管理组织结构势在必行[6]。近年来,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扁平化、工作团队、网络化、虚拟化的发展趋势。扁平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比层次结构更具有柔性,它能够通过改变内部结构来适应外界环境的不同要求,表现出极强的应变能力。同时,这种组织结构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发展空间和支持条件,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组织的运行成本也会大大降低。

1.1.3制度创新的柔性[3]。制度创新在于以充分的产权和制度设计来降低交易费用。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看,制度创新所导致的产权重新安置和制度设计的效率要通过企业柔性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现。企业要不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改革。这样才能使更新、更完备的企业制度和体制继续被创造出来,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适应现代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运作的要求。

1.1.4业务流程再造的柔性。所谓业务流程是指一组逻辑上相关联的业务活动,企业依靠这些关联活动来实现预定的目标。重整业务流程,就是要从整体流程出发,先考虑企业从投入到产出的总过程,找出目标,然后重新分析不同业务流程以及同一业务流程中的各环节的内在关系,进行优化组合,以实现企业管理的最大柔性。

1.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基本概念是指某项新产品从设想、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以及销售一系列技术活动的综合。在国际经济领域中,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的柔性,越来越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提高技术的柔性,才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从总体来说,企业技术柔性主要包括自动加工系统柔性,物流系统柔性、信息系统柔性和软件系统柔性[7]。

1.2.1自动加工系统柔性是指当作业发生变化时,加工不需要进行特别的调整能完成多种操作的能力。还可分为设备柔性、工艺柔性、作业柔性、路径柔性等。

1.2.2物流系统柔性是指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不同手段将多种物料在设备之间转移的能力。它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在制品库存,并缩短生产周期。

1.2.3信息系统柔性是指对加工和运输过程中所需各种信息收集、处理、反馈,并通过计算机及其它控制装置对设备实现分级控制的能力。

1.2.4软件系统柔性是指企业用计算机进行有效管理的能力,包括设计、规划、生产控制和系统监督等软件的柔性。

1.3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越来越注重市场营销,促使企业提高市场的柔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3]。市场营销的好坏,决定了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只有搞好市场营销,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柔性,从而加速商品的周转和销售,减少产品积压以及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回笼,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中去。其中主要包括绿色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的柔性与文化营销的柔性[8]。

1.3.1绿色营销的柔性。绿色营销的基本含义是企业通过营销活动,在获取利益的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都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环境及社会的利益。绿色营销是企业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企业要适应绿色大趋势,以提高企业及其产品的市场形象和竞争力。

1.3.2服务营销的柔性。服务营销是指通过取得顾客满意和忠诚来促进买卖双方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获得适当的利润和公司长远发展。实施服务营销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和适应力的现实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技术与经营方式纷纷被仿效的今天,服务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是有着独特的作用。

1.3.3知识营销的柔性。知识营销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营销理念,是指企业在产品推销的同时,向社会传播与产品有关的知识、技能,让公众不但从直接的物品使用中受益,还从企业那里得到文化、知识等熏陶。它提倡掌握科学方法,通过向顾客传播知识与技能,变潜在的消费群体为现实的顾客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利润。知识营销将会为企业带来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1.3.4网络营销的柔性。网络营销是因特网发展日益成熟的直接结构,是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它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商务模式,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现代经济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网络营销对企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时代所带来的机会,努力开创营销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1.3.5文化营销的柔性[8]。文化营销是通过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或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经济的、社会的、环境的)的一种营销方式。文化营销是站在主动利用文化环境因素的角度,把文化与营销看作一个整体来研究,使文化渗透到产品、品牌及企业形象中,形成一种全新的经营理念。

1.4企业文化一个企业的工作方法、工作部署、工作业绩和效率与企业文化紧密相关。企业文化既是一种柔性管理方式,又是一种以文化为载体的管理理论。同时,它又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致胜的手段。企业文化柔性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念及经营理念在动态环境下的不断创新,企业中各利益主体的观念和利益也相应经历调整过程,以期形成相应的企业使命和有利于柔性管理的氛围,即企业文化的柔性越强,就越有利于柔性管理的实现[5]。因此,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的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9]。

1.4.1精神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精神文化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是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企业的领导和职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等,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目标等。

1.4.2制度文化的柔性。企业的制度文化规定了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实际上是对企业职工和企业本身产生规范性和约束性影响的部分,主要包括企业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和特殊制度三方面。

1.4.3物质文化的柔性。企业的物质文化是由企业员工生产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的厂房、工艺装备和产品等,它们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2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评价——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它将复杂的问题分为若干层次,逐步分析,可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也可以防止对某类问题出现前后矛盾的主观判断[10]。几十年来,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技术和经济等各个领域,取得了许多成果,它也适用于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分析评价。

使用层次分析法首先要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称为元素的各组成部分,再把这些元素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不同层次。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处于最上层的通常只有一个元素,它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称为目标层。中间的层次包括实现目标所涉及的中间环节,称为准则层。最低一层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各种措施、方案或体现各准则要素变化的指标,称为措施方案层或指标层。在我们这个问题中,目标层为评价企业管理系统柔性,准则层则B表示影响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因素,每个要素的变化又可以用若干项指标来反映,即准则层C,方案层D为不同企业的管理系统。根据我们对企业管理系统的分析,建立其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之后,我们就可以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出比较判断矩阵。层次分析法主要是人们对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相对重要性给出的判断,这些判断通过引入合适的标度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

为了避免决策受个人业务水平的限制,常使用专家评比法或德尔菲法等建立判断矩阵中的相对权重。对两两比较构造出的判断矩阵,要检验其一致性,若不满足一致性条件,则要修改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为止。另外,在不同时期应根据当时情况重新判断,以使分析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利用专家评比法建立准则层B各元素对目标层A的相对权重,得到的判断矩阵为4×4阶矩阵。根据算术平均法得到准则层B的层次单排序,即单一权重向量,同时这一权重向量也是准则层B的组合权重向量,记作W′=(W1,W2,W3,W4)T。

同样的方法可以得出准则层C各元素对准则层B各元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判断矩阵均为16×4阶矩阵,其单一权重向量分别记作:

W12=(W11,W12,…,W116)T

W22=(W21,W22,…,W216)T

W32=(W31,W32,…,W316)T

W42=(W41,W42,…,W416)T。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准则层C的组合权重,令组合权重向量为C:C=(W12,W22,W23,W24)TxW′

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方案层D对于目标层A的数值,即对各企业管理系统柔性的评价,并得到一个评价值。令企业管理系统i的16种柔性类型值为一个向量:

Ai=(ai1,ai2,…,ai16)T

上式中qik为第i个企管系统k元素的评价值,Vj为第j元素的综合评价值。

从上可以看出,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进行评价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主观性[11]。这是因为,对不同的柔性目标,不同的管理决策者以及不同的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类型的相对权重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构成的判断矩阵就各异,这完全取决于管理者或专家的经验、主观判断以及特定的环境。因此,即使对同一企业生产系统,其柔性评价可能也会不同。其次,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是否科学和切合实际,对其评价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有极大影响。企业生产系统柔性递阶层结构的建立一是要考虑问题求解的需要,不同问题其递阶层次结构也将有别;二是取决于管理者和决策者对企业生产系统柔性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

3结语

柔性作为管理系统所应具有的重要特征,它是作为应付动态多变的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它对提高管理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与以往对管理系统柔性的概念性、框架性的研究相比,本文研究的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使对企业管理系统柔性构成要素和整体柔性的评价更加切实可行,为评价管理系统基于柔性的竞争力、分析和改善管理系统的功能提供了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陈旭,武振业.面向敏捷制造的可视化柔性决策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MIS.2000.6(6):41-45.

[2]庞庆华,潘郁.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环境下柔性调度的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5-70.

[3]陈晓慧.现代企业系统柔性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D].武汉:武汉工业大学.1999.5.

[4]时间,雷鸣.柔性管理及其对我国企业界的影响[J].经济师.2002.6:163-164.

[5]董华.柔性管理初探[J].甘肃社会科学.2001.5:41-43.

[6]冯周卓.走向柔性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也是越发的重要。现在,如何更好的开发、分享和使用知识,更好的为企业的各部分人员提供便捷、为企业创造价值,成为大家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也就是KMS,是一个企业实施具体的知识管理技术的重要支撑体系,并且在整个的管理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以下的几个方面:

1、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概念和结构的相关问题的分析。

2、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实现方法和实现的技巧经验。据目前既有的分析结果来看,其中涉及到用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法来帮助KMS更好实施的研究是比较少的,从而这也就容易造成一种KMS的实施与基本组织的应用背景产生脱离比较严重的一种现象,对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所以本文就从知识管理系统如何运用先进的理念的角度,对其进行新的探讨和研究,从而对知识管理系统如何更好的实现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策略,并且给出相应的理论分析的框架。

二、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

1.关于系统分析的思维模式

我们在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需要的是综合多个方面的知识、技术和方法等等,所以需要主要运用系统思维的方式。也就是说要从系统的整体结构开始,并且散发到各个的子系统,逐层的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所以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分析,我们首先就是要建立一种系统思维的方法。

2.对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

在对于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中,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要明确它的基本组成要素,包括:知识(其中含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者都不可忽视)、人、用于进行知识交流的场所(要考虑到现实的工作场所和虚拟的电子交流的空间这两个部分)。知识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这些的要素之间进行知识转换的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且知识的管理与信息的管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如图一所示。并且跟一家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相关的环境也是有很大联系的。所以企业知识管理不仅需要对显性的知识进行管理,同时要更加注重对于知识交流、转换所需环境的重视,更好的实现显性、隐形知识转移的过程,简单说来,也就是要实现知识管理的动态性和资源性的相互统一和协调。

3.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层次分析

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具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分别为:方法层、技术层、应用层和战略层。

(1)方法层

对于知识管理的方法层,简单点来说,就是将知识管理的相关策略进行更好的实施和具体的推进。并且从方法层的角度来说,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管理的动态性。企业为知识管理和实施提供一种具体可行的方法论作为指导。帮助在企业内部更快、更有效的实施知识管理的推进、应用和改善,从而使它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2)技术层

技术层的重要作用是确保企业内对于知识管理,一定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平台和工具。其中涉及的方面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定要注意其全面性。一般来说,必不可少的平台有:知识管理的IT系统平台、为知识管理运营而提供保障的安全系统平台等等。除此之外,专业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是非常必须的。

(3)应用层

应用层是从知识管理实施的效用的视角,通过对于知识的管理提供一系列的决策方法的支持和相关的业务方面的帮助。并且知识的积累、沉淀和管理,为大家组织并且实施最佳的实践机会。并且帮助职员在进行业务交流和进行集体协作的过程当中掌握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还可以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深一层的积累和优化,从而促进自身技能的进一步提升。

(4)战略层

战略层是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内部的综合性的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认为知识管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企业在市场变化当中竞争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而作用。并且他们把知识看成是非常珍贵而重要的一部分资源。认为企业内部对于知识的管理、实施和有效运用,对企业的盈利情况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整个的战略层面,企业对于知识的管理表现在相关的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管理框架的认可,并且知识管理的战略计划、组织结构上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视,都会为知识管理的运营提供非常有利的保障。在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很多的企业都会设立知识总监(CKO),并且每个部门都会有专职的知识工程师,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推荐知识管理的实施,并且在整个的企业内部建立一种知识共享、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的推动知识管理的实施。

三、结语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是以前传统的仲裁案卷工作以普通的白纸文件为材料工作对象,而有了计算机后,电脑中的文件取代了以往的白纸为主的文字材料,它是由作者直接写在专门办公软件上,并在WORD上进行修改,一旦完成后,马上存到电脑系统数据库中,由专业计算机人员掌握。白纸式的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期实践,已总结出一套工作流程如仲裁案卷的立卷归档制度。仲裁文件的立卷归档工作是仲裁档案工作流程的起点,也是仲裁院专职文书工作和专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仲裁案卷形成后,由仲裁文书部门收集归档后,交专业档案管理部门,一年一般归档二次。而计算机文件随时产生,每时每刻都能变,安全存放在电脑中。因此,它对电脑有很强的依赖性。如果想要归档,必须以存盘形式移交,归档界限也不能只是“具有保存完整价值”的文件,还应包括此文件的阅读功能甚至更高级系统。二是电脑文件信息与它主体的可分开性,仲裁档案分类也可能被模糊分类整理所取代,因为仲裁档案分类的结果只能体现一种从性联系,因为排列的方式是简单手动操作管理仲裁档案的需要,但在当今由电脑管理所有文件的大背景下,档案文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仲裁文件可以通过电脑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层次的按顺序排列,不再需要对它进行象普通白纸文件那样的简单整理分类。不同的客户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电脑自动化系统对电脑上的文件进行自由分类组合。三是电脑里的文件保存价值同时取决于仲裁案件其我价值的实现,其判断的程序、本身的内容及价值都发生很大变化,原来的仲裁档案价值也将随之扩大,要分析电脑中的文件的操作系统。要根据以前的档案价值鉴定理论,仲裁文件应依据自我价值和价值确定保管其中的期限,而电脑中的文件一是由于方便完成,将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二是由于客户的需要,数据信息不断地改进和加入,因此很难确定一个完整的保管年限,况且电脑中文件的自身价值还不能保证。因此,其确认、管理方法更无法来下结论。

二、做好仲裁档案电脑管理制度的措施及建议

为了更好地发挥仲裁档案的作用,着力加强和规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仲裁电脑中的档案管理可以按照以下办法:一是实现电脑中的仲裁档案管理由一个人专门负责。做好仲裁电脑中的文件归档处理工作,实施电脑文件管理长远目标。通过技术加工处理,将已归档的电脑中的文件改为在电脑中可阅读文件,即只能读不能改写的文件,从而区别和保护电脑文件的最原始结构,保证电脑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象白纸文件一样发挥效用。同时设置专门档案员具体负责档案文书材料的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等工作。将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提高立卷、归档的质量和效率,杜绝结案之案卷久不立卷、立卷之案卷久不归档等现象。二是使档案管理向多个方向发展。伴着电子文件的加入,仲裁档案种类在丰富化,其简单工作和基础工作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了。因此,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项档案电脑信息内容,就构成多种空间,形成了电脑化的管理结构。推进仲裁档案整理规范化。仲裁档案做到一案一卷,分正卷、副卷两部分立卷。在组卷整理时,做好材料的筛选、检查和修补工作,确保材料齐全、手续完备、格式规范。正、副卷均按照案卷目录将各类文稿排序、编码、组卷、装订,做到科学编目、利于检索。三是严格仲裁档案保管制度。仲裁档案实行统一保管、专人负责,档案管理员定期对归档情况进行检查,按照规定的保管期限保管仲裁档案。仲裁档案管理人员要忠于职守、熟悉法律业务、严格把关、严守秘密,积极认真地做好仲裁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计算机录入、转递、保管和统计等工作。档案收集要严把归档质量关,收集和转递应做到及时、完整、手续完备;整理要求对归档手案卷及时盖归档章,核定保管期限;计算机录入要将年度仲裁行政文书、业务等档案全部输入计算机,并打印成索引目录、全引目录;保管要做到月检查、年清点,统计工作要做到数据准确、内容完整,上报及时并将报表归档保存。建立健全仲裁档案内外查阅、借调等档案使用制度。建立档案利用台账,严格查阅、借调登记制度和归还档案验收手续。四是管理仲裁档案人员知识构成的改革近在眼前。仲裁档案人员要适应电子技术和档案事业的近几年发展趋势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做好更新知识,适应新的电脑技术的成果,使专职档案人员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适应在新形势下仲裁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大黄石生态系统面积达48562~72843km2,横跨怀俄明、蒙太拿和爱达荷三州,由2个国家公园、6个国家森林地、3个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3个印第安原著民保护区以及州立土地、城镇和私人土地组成[5],黄石国家公园是大黄石生态系统的核心。大黄石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保存完好的温带生态系统之一。热泉特征、野生动物、湖泊、大峡谷以及石化树构成了大黄石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财富。其中野生动物包括北美最大的麋鹿群之一,美国最大的放养的野牛群,稀有的灰熊群以及罕见的狼獾和猞猁。生物种类涵盖了67种哺乳动物、322种鸟类、16种鱼类、10种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12000种昆虫和1150种原生维管植物[6]。大黄石生态系统内的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分布取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所在栖息地的环境质量[7],并且受到了火山地质运动、森林火灾、气候变化以及越来越多的自然和人为的影响。总体来说,大黄石生态系统由气象气候、地质地貌、生物水文和人类土地使用构成,而各要素之间随时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如黄石地区独特的间隙泉和温泉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热泉中硫、碳、氮含量对水体底部的微生物(嗜热菌、细菌、古生菌)等产生影响;土壤和水体中的矿物质、大气温度湿度等变化带来植被分布和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着食草动物和狼群的分布和数量。同时,人的因素也不可忽略,人类在大黄石地区的伐木、狩猎、采矿、游憩、居住、工作等活动直接影响了植物和动物廊道;汽车尾气、生活垃圾废水、空调等对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引起外来物种入侵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周期性的森林火灾也对黄石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成为维护黄石国家公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演化的直接动力之一。

2大黄石生态系统管理的体制适应性

2.1管理机构

大黄石地区的联邦土地在行政区划上由国家公园管理局、野生动物局、土地管理局和国家森林局共同管理,前三者隶属于美国联邦内政部,而国家森林局隶属于美国联邦农业部[7]。1964年,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国家森林局2个部门通过“理解备忘录(MemorandumofUnderstanding)”达成共识,合作共管大黄石地区,并成立了大黄石协调委员会(GreaterYellowstoneCoordinationCommittee,简称“GYCC”)。之后,美国野生动物局和土地管理局分别于2002年和2012年相继加入GYCC。GYCC作为大黄石地区生态系统管理的协作平台,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会上四大政府机构官员与当地利益团体、商业团体、非政府环保组织和科研工作者共同商议区域生态系统管理事务。大黄石地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相关组织机构和利益团体及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大黄石生态系统的分析评估、决策机制、项目实施等事项通过委员会进行统筹协调,各部门力图找到交叉的任务,寻求共同管理大黄石地区资源的机会。其任务是:1)提供公众服务和维持大黄石地区资源方面的领导策略;2)协调国家公园、国家森林、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土地管理行政区规划和监测;3)设置大黄石生态系统为优先考虑对象,并分配资源来实现目标;4)提供联邦、州、地方机构、民间组织和公众之间互动论坛,鼓励在联邦单位和合作伙伴间的协调和共享;5)确定并解决持续出现的新问题,运用相互协作的战略思维;6)减少重复工作,寻求共享信息、资源和数据的机会;7)在法律允许和机构使命的范围内,制定大黄石地区统一的规则、要求、程序和公众信息[8]。在大黄石生态系统委员会的统一合作战略目标下,进一步设立多个专业委员会(简称专委会)实现主要生态系统议题的分项管理,包括水生入侵物种合作社、陆生入侵物种小组、清洁空气合作伙伴、防火安全管理团队、渔业团队、水文团队、白皮松委员会、可持续经营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与大黄石地区相关的联邦、州立、县机构的管理者和专家。其他还有一些专业组织在GYCC统一协调下参与到大黄石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如1983年成立的跨部门的灰熊委员会(InteragencyGrizzlyBearCommittee,简称“IGBC”),其成员组成包括了联邦政府的国家公园管理局、野生动物局、森林管理局、土地管理局和地质勘探局,州立政府的相关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他们在GYCC的协调下进行灰熊数量的监测和保护[9]。由此可见,目标统一、职能细分的管理形式使大黄石生态系统委员会兼具综合化和专门化的特点。

2.2当前管理内容与形式

2009年,大黄石生态系统委员会的联邦政府机构管理者、美国地质勘查局和来自高校的科学家共同确定了威胁大黄石生态系统的三大外部力量:气候变化、土地使用变化和入侵物种[10]。参与者总结大黄石生态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大尺度的压力是如何影响生态系统动力及其服务功能的,并在此理解的基础上决定管理景观的最佳途径。”他们确定了研究的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系统是如何响应气候变化的?尤其是水系统,高原和林木群落的变化,雪和土壤湿度的改变,以及诸如干旱、洪水、火灾、昆虫骚扰和疾病等干扰过程;2)人类如何影响生态系统?例如如何管理人类聚居才能最小化野生动物生态的影响?放牧、采矿和能源发展这些人类活动是如何改变土地使用和生态系统的?3)是什么促使入侵物种的传播?入侵物种如何影响大黄石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和土地使用的变化如何影响入侵物种以及它们的管理?这3部分的议题可归结为对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属性、程度、机制和规律的研究,在此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经设定指标、确立阈值、风险分析等步骤实现生态系统的管理,建立起生态科学研究和管理政策之间的联系。针对气候变化、入侵物种、物种保护、土地使用等问题,各小组通过制定清单普查、监测评估、战略计划、实施计划、管理导则、管理手册等文件落实管理,并定期汇报完成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重点。管理内容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1)对生物物种或自然灾害在尺度、范围、结构和功能等属性上进行普查、制作清单,评估其状态并建立监测机制;2)采用适应性管理策略进行生态系统的维持、保护和修复;3)制定物种管理或灾害防治的管理战略(表1)。管理内容细致地考虑了地质、水文、生物资源、气候以及人为要素对于大黄石地区生态系统的作用,旨在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共享生物资源三者之间达到平衡。既有以生物、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规划,如《大黄石地区灰熊管理指导方针》《大黄石秃鹰管理计划》《大黄石地区空气质量评估》《大黄石地区白皮松策略》等;又有将人类及文化的多样性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而进行的管理规划,如《冬季游客使用管理:多机构的评估》《春秋季大黄石地区游憩评估》等(表1)。

2.3管理途径

大黄石生态系统管理涉及多个部门特别是国家森林局、土地管理局等,如何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法律与制度是重要基础。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森林局与国家公园局官方就达成了大黄石协调管理共识,围绕野生动物问题、火管理计划以及装备政策等开展对话协调,也制定了合作计划与实施方案,但效果不佳,直到1988年国会进入干预,制定促进协调的法案,加快大黄石协调管理政策的改革,促进国家公园局、森林局等部门捆绑政策的制定,1988年大黄石协调委员会成立区域领导团队,负责机构内部以及区域之间长期目标、计划与管理战略的协调等,这样大黄石生态系统管理才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6]。

3大黄石生态系统管理的特征和借鉴意义

3.1战略上:跨边界的生态系统管理思路

国家公园边界常常是一个理想的和考虑实际成本以及其他因素后妥协的结果,边界的修订与公园游憩特征和机会、操作和管理上的议题有关,例如可达性、地形测量、自然特征、道路等,同时也受到管理授权的影响,如管理可行性、尺度、配置、所有权、成本和其他因素[9]。黄石国家公园的边界虽然已经包含了地热资源和多种野生动物栖息地,但生态格局的演变和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范围远远超过了这个边界,野生动物的迁徙和捕食路径不会局限在此边界内,边界之外的气候、地质、水文变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都对国家公园边界内的自然资源产生影响。黄石地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生态系统的思想,从单独的边界内的物种保护、恢复扩展到区域景观的尺度;在管理上打破行政边界的阻隔,以黄石国家公园为核心,针对特定保护目标的需要扩大管理边界。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地均有明确的边界,但由于公园内部及其周围地区管理目标的不同导致了2个或多行政区域在边界处的管理特别脆弱,城镇化、工业化促进保护地边缘地带土地性质转变使物种栖息地受到威胁,生态系统承受的压力增加[11];另外,目前国内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在进行资源调查分析时对区内资源要素与环境属性描述较多,但从生态系统角度对生物体、环境和人为因素之间相互长期的影响规律和分析明显欠缺。黄石公园这种从区域生态系统角度思考国家公园资源有效管理的思想对于我国目前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地保护具有借鉴意义,即从区域角度构建保护地生态安全格局,这种格局是基于保护地特定保护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

3.2制度上:跨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

大黄石生态系统管理跨部门合作协调主要由大黄石协调委员会(GYCC)来实现。大黄石协调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1)1964—1991年建立统一框架阶段;2)1992—2005年内部成员扩大和管理内容细分阶段;3)2006—2012年现状成果评估和完善分项规划阶段。从大黄石协调委员会的形成历程来看,其跨部门的合作协调机制同美国和加拿大共管的五大湖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框架非常相似(图2)。框架揭示了实施生态系统管理方法的基本过程,其步骤是针对达成共识的生态系统问题制定战略框架、实施行动计划;其特色在于监测评估反馈和利益相关者间协商的反馈。目前我国学界普遍认同美国国家公园的中央集权垂直管理模式要优于我国保护地分权管理模式的观点[13]。实际上美国国家公园的垂直管理模式并不是单向的管理,同样存在多部门协调如同农业部、森林局、土地局、地方利益相关者等,如何有效协调实施是该制度的关键,大黄石生态系统的跨部门合作协调机制为我国建立国家公园制度与政策提供了参考。针对生态系统问题建立统一的战略框架,建立信息和数据的共享机制和平台,加强协调和反馈,政策与法律赋予大黄石协调委员会的权力,保障发展计划的实施。

3.3决策程序上:基于科学研究的管理决策体系

大黄石生态系统的管理决策以大量的科学评估和监测为依据,通过适应性管理框架把科学知识和管理行动统一起来(图3),通过科学监测和分析能够证实或潜在地改变管理行动[10]。由于生态系统时空尺度变化的多样性,使得生态系统监测的结果可能是非线性的,具有不确定性,导致生态系统管理措施可能会根据科学研究的进展而不断调整、完善。科学家一方面通过设计监测模型帮助管理者理解管理行动及其成果,使管理者和科学家互动;另一方面,在生态资源评估时,管理者可能要求科学家给出更多信息,使科学家重新设计数据收集计划,建立监测模型,这就要求科学人员与管理者保持合作,对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的监测和管理,目的是指导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服务管理者,从而不断完善基础数据清单和长期监测项目,揭示更有意义的大黄石地区生态系统现象和所受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石国家公园猎杀灰狼以增加鹿和野牛的数量使灰狼濒临灭绝,引进外来树种培育风景林,导致生态系统功能严重破坏[14]。这是由于规划决策只注重人的观赏体验需要,忽略生态系统的自然运作规律所带来的后果。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一个将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具体管理实践的框架[15]。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黄石国家公园的教训以及今天在生态系统保护上的成功揭示了基于科学研究的管理决策体系的重要性,我国保护地的规划管理应该在动态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决策,应依靠多学科的力量,进行生物资源的专项分析,从而避免管理中的盲目性。

4结语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锅炉房/计算机控制/供暖

AbstractDiscussestherequirementsformonitoringandmanagementofthescopesfromboilerhousesforheating,steam-waterandwater-waterheatexchangers,smallscaleheatingnetworkstolargescaledistrictheating,therelatedhardwareconfigurationandtheapproachestorealisetherequiredfunctions.

Keywordscomputercontrol,heating,boiler

5.1供暖热水锅炉房内监测与控制的主要目的应为: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保证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全面监测并记录各运行参数,降低运行人员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

·对燃烧过程和热水循环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调节,提高锅炉效率,节省运行能耗,并减少大气污染。

对于热水锅炉,可将被监测控制对象分为燃烧系统和水系统两部分分别进行讨论。整个计算机监测控制管理系统可按图5-1形式由若干台现场控制机(DCU)和一台中央管理机构成。各DCU分别对燃烧系统、水系统进行监测控制,中央管理机则显示并记录这两个系统的在线状态参数,根据供热状态况确定锅炉、循环泵的开启台数,设定供水温度及循环流量,协调各台DCU完成各监测控制管理功能。

5.1.1燃烧系统监测与控制

图5-1锅炉房计算机的监控系统

对于链条式热水锅炉,燃烧过程的控制主要是根据对产热量的要求控制链条速度及进煤挡板高度,根据炉膛内燃烧状况及排烟的含氧量及炉膛内的负压度控制鼓风机、引风机的风量,从而既根据供暖的要求产生热量,又获得较高的燃烧效率。为此需要监测的参数有:

·排烟温度:一般使用铜电阻或热电偶来测量;再配之以相应的温度变送器,即可产生4~20mA或0~10mA的电流信号,通过DCU的模拟量输入通道AI即接入计算机。

·排烟含氧量:目前较多采用氧化锆传感器,可以对0.1%~21%范围内的高温气体的含氧量实现较精确的测量,其输出通过变送器后亦可转换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

·空气预热器出口热风温度:同上述测温方法。

·炉膛、对流受热面进出口、省煤器出口、空气预热器出口、除尘器出口烟气压力:测点可根据具体要求增减,一般采用膜盒式或波纹管式微压差传感器,再通过相应的变送器变为4~20mA或0~10mA电流信号,接入DCU的AI通道。

·一次风、二次风风压,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测量方法同上。

·挡煤板高度测量:通过专门的机械装置将其转换为电阻信号,再变成标准电流信号,送入DCU的AI通道。

·供水温度及产热量:由水系统的DCU测出后通过通讯系统送来。

燃烧系统需要控制调节的装置为:

·炉排速度:由可控硅调压,改变直流电机转速

·挡煤板高度:控制电机正反转,通过机械装置带动挡板运动

·鼓风机风量:调鼓风机各风室风阀或通过变频器调风机转速

·引风机风量:调引风机风阀或通过变频器高风机转速

为了监测上述调节装置是否正常动作,还应配置适当的手段测试上述调节装置的实际状态。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可通过适当的机械机构结合霍尔元件等位置探测传感器来实现,风机风量的调节则可以通过风阀的阀位反馈信号或变频器的频率输出信号得到。

燃烧过程的控制调节主要包括事故下的保护,启停过程控制,正常的燃烧过程调节三部分。

·事故保护:这主要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循环水停止或循环量过小,以及锅炉内水温太高,出现汽化。此时最重要的是恢复水的循环,同时制止炉膛内的燃烧。这就需要停止给煤,停止炉排运行。停止鼓风机,引风机。DCU接收水温超高的信号后,就应立即进入事故处理程序,按照上述顺序停止锅炉运行,并响铃报警,通知运行管理人员,必要时还可通过手动补入冷水排除热水,进行锅炉降温。

启停控制:启动点火一般都是人工手动进行,但对于间歇运行的锅炉,封火暂停机和再次启动的过程则可以由DCU控制自动进行。封火过程为逐渐停止炉排运动,停掉鼓风机,然后停止引风机。重新启动的过程则是开启引风机,慢慢开大鼓风机,随炉温升高慢慢加大炉排进行速度。

正常运行调节:正常运行时的调节主要是使锅炉出口水温度维持在要求的设定值,同时达到高燃烧效率,低排烟温度,并使炉膛内保持负压。这时作为参照的测量参数有炉膛内的温度分布、压力分布、排烟含水量氧量等。锅炉的给煤量可以通过炉排速度和挡煤板高度(即煤层厚度)确定,鼓风机则可以根据空气预热器进出口空气的压差判断其相对的变化,此时可以调整控制量有炉排速度、煤层厚度(调整挡煤矿板高度)、鼓风机转速、各风室风阀、引风机转速或风阀。上述各调节手段与各可参照的测量参数都不是单一的对应关系,因此很难用如PID算法之类的简单控制调节算法。目前,控制调节效果较好的大都采用"模糊控制"方法或"规则控制"法,都是根据大量的人工调节运行经验而总结出的调节运行方法。

当燃烧充分时,锅炉的出力主要取决于燃煤量,因此锅炉出口水温的控制主要靠炉排速度及煤层厚度来调节,煤层厚度与煤种有很大关系,炉膛内燃烧状况可以通过炉膛内温度分布及煤层风阻来确定。燃烧充分时炉膛内中部温度最高,炉排尾部距挡渣器前煤已燃尽,温度降低。鼓风机则应根据进煤量的增减而增减送风量,同时通过观测排烟的含氧量最终确定风量是否适宜。引风机则可根据炉膛内负压状态决定运行状态,维持炉内微负压,从而既保证煤的充分燃烧,又不会使烟气和火焰外溢。根据如上分析,可采用如下调节规则:

每h一次,根据炉膛内温度分布调整煤层厚度及炉排速度,最高温度点后移,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同时将挡煤板提高5%,当最高温度点前移时,则将炉排速度提高5%,同时将挡煤板降低5%。

每2h一次:若出水温度高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降低5%,若出水温度低于设定值2℃以上,则将炉排速度加大5%,加大和减小炉排速度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将鼓风机转速开大或减小。当采用风阀调整鼓风量时,则调整风阀,观察空气预热器前后压差使此压差增大或减少10%。

每15min一次:若排烟含氧量高于高定值,则适当减少鼓风同风量(降低转速或关小风阀),若低于高定值,则增加鼓风机风量。

每15min一次:若炉膛负压值偏小(或变为正压),加大引风机转速或开大风阀,若负压值偏大,则降低引风机风量。

以上调节规则中,所谓"合理的炉膛温度分布"取决于锅炉形式及测温传感器安装位置,需通过具体运行实测分析后,给出"合理","最高温度前移","最高温度后移"的判据,然后将其再写入DCU控制逻辑中。同样,排烟含氧量的设定值,含氧量出现偏差时对鼓风机风量的修正等参数也需要在锅炉试运行后,根据实际情况摸索,逐步确定。当然这几个修正量参数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通过所谓"自学习"的方法得到,在这里不做过多的讨论。

5.1.2锅炉房水系统的监测控制

锅炉房水系统的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对运行参数进行计量和统计;根据要求调整运行工况。

·安全性保证:保证主循环泵的正常运行和补水泵的及时补水,使锅炉中循环水不会中断,也不会由于欠压缺水而放空。这是锅炉房安全运行的最主要的保证。

·计量和统计:测定供回水温度和循环水量,以得到实际的供热量;测定补水流量,以得到累计补水量。供热量及补水量是考查锅炉房运行效果的主要参数。

·运行工况调整:根据要求改变循环水泵运行台数或改变循环水泵转速,调整循环流量,以适应供暖负荷的变化,节省运行电费。

图5-2为由2台热水锅炉、4台循环水泵构成的锅炉房水系统示意图。图中还给出建议的测量元件和控制元件。

2台锅炉的热水出口均安装测温点,从而可了解锅炉出力状况。为了了解每台锅炉的流量,最好在每台锅炉入口或出口安装流量计,一般可采用涡街式流量计。涡街式流量计投资较高,可以按照图5-2那样在锅炉入口调节阀后面安装压力传感器,根据测出的压力p3,p4与锅炉出口压力p1之压差,也可以间接得到2台锅炉间的流量比例。2台锅炉入口分别安装电动调节阀来调整流量,可以使在2台锅炉都运行时,流量分配基本一致,而当低负荷工况下1台锅炉停止或封火,循环水泵运行台数也减少时,自动调节流量分配,使运行的锅炉通过总流量的90%以上,封火的锅炉仅通过总流量的5%~10%,仅维持其不至于过热。

图5-2锅炉房水系统原理及其测控点

温度传感器t3,t4,t5和流量传感器F1一起构成对热量的计量。用户侧供暖热量为,GF1cp(t3-t4),其中GF1为用流量F1测出的流量。锅炉提供的热量则为GF1cp(t3-t5),二者之差是用于加热补水所需要的热量。长期记录此热量并经常对其作统计分析,与煤耗量比较,既可检查锅炉效率的变化,及时发现锅炉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外温变化情况相比较,则又可以了解管网系统的变化及供热系统的变化,从而为科学地管理供暖系统的运行提供依据。

泵1~4为主循环泵。压力传感器p1,p2则观测网路的供回水压力。安装4台泵时的一般视负荷变化情况同时运行2台或3台水泵,留1台或2台备用。用DCU控制和管理这些循环水泵时,如前几讲所述,不仅要能够控制各台泵的启停,同时还应通过测量主接触器的辅助触点状态测出每台泵的开停状态。这样,当发现某台泵由于故障而突然停止运行时,DCU即可立即启动备用泵,避免出现因循环泵故障而使锅炉中循环水停止流动的事故。流量传感器F1也是观察循环水是否正常的重要手段。当外网由于某种原因关闭,尽管循环水泵运行,但流量可以为零或非常小,此时也应立即报警,通过计算机使锅炉自动停止,同时由运行值班人员立即手动开启锅炉的旁通阀V4,恢复锅炉内的水循环。

泵5,6与压力测量装置p2,流量测量装置F2及旁通阀V3构成补水定压系统,当p2压力降低时,开启一台补水泵向系统中补水,待p2升至设定的压力值时,停止补水。为防止管网系统中压力波动太大,当未设膨胀水箱时,还可设置旁通阀V3来维持压力的稳定。长期使一台补水泵运行,通过调整阀门V3来维持压力p2不变。补水泵5,6也是互为备用,因此DCU要测出每台泵的实际启停状态,当发现运行的泵突然停止或需要启动的泵不能启动时,立即启动另一台泵,防止系统因缺水而放空。流量计F2用来计算累计的补水量,它可以是涡街流量计,也可以采用通常的冷水水表,或有电信号输出的水表。

5.1.3锅炉房的中央管理机

如图5-1所示,可采用一台中央管理计算机与各台DCU连接,协调整个锅炉房及热网的运行调节与管理。中央机主要工作任务为:

·通过图形方式显示燃烧系统、水系统及外网系统的运行参数,记录和显示这些参数的长期变化过程,统计分析耗热量、补水量、外温及供回水温度的变化。

·根据外温变化情况,预测负荷的变化,从而确定供热参数,即循环水量及泵的开启台数、供水温度、锅炉运行台数。将这些决定通知相应的DCU产生相应原操作或修改相应的设定值。负荷的预测可以根据测出的以往24h的平均外温w来确定:

(5-1)

式中为Q0设计负荷,t0为设计状态下的室外温度,Q为预测出的负荷。考虑到建筑物和管网系统的热惯性,采用时间序列的方法来预测实际需要的负荷,可能要更准确些。

式(5-1)中的负荷尽管每h计算一次,但由于是取前24h的平均外温,因此它随时间变化很缓慢。每hQ的变化ΔQ仅为:

(5-2)

其中tw,τ-tw,τ-24为两天间同一时刻温度之差,一般不会超过5℃,因此ΔQ的变化总是小于Q的1%,所以不会引起系统的频繁调节。

根据预测的负荷可以确定锅炉的开启台数Nb:Nb≥Q/q0,其中q0为每台锅炉的最大出力。由此还可确定循环水泵的开启台数。

要求的总循环量G=max(Q/(Δt·cp)Cmin),其中Gmin为不产生垂直失调时要求的最小系统流量,Δt为设定的供回水温差。由于多台泵并联时,总流量并非与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成正比,因此可预先在计算机中预置一个开启台数与流量的关系对应表,由此可求出要求的运行台数。

·分析判断系统出现的故障并报警。锅炉及锅炉房可能出现的故障及由计算机进行判断的方法为:

--水冷壁管或对流管爆管事故此时补水量迅速增加,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温度迅速下降,排烟温度下降,炉膛内压力迅速由负压变为正压。

--水侧升温汽化事故此时锅炉热水出口温度迅速提高,接近达到或超过出口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

--锅炉内压力超压事故测出水侧压力突然升高,超过允许的工作压力;

--管网漏水严重测了水侧压力降低,补水量增大;

--锅炉内水系统循环不良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很多,压差p3-p1或p4-p1加大;

--除污器堵塞测出总循环水量GF1减少,当阀门V1、V2全开时压差p3-p2、p4-p2仍偏小,说明压力传感器p2的测点至循环水泵入口间的除污器的堵塞。

--炉排故障测出的炉排运动速度与设定值有较大差别;

--引风机、鼓风机、水泵故障相应的主接触器跳闸,或所测出的空气压差或水循环流量与风机、水泵的设计状况有较大出入。

利用计算机根据上述规则及实测运行参数不断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及时发现上述事故或故障,并立即采取报警和停炉等相应的措施,从而防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或故障转化为事故,提高运行管理的安全性。

5.2蒸汽-水和水-水换热站的监测与控制

对于利用大型集中锅炉房或热电厂作为热源,通过换热站向小区供热的系统来说,换热站的作用就同上一节的供暖锅炉房一样,只是用热交换器代替了热水锅炉。

图5-3为蒸汽-水换热站的流程及相应的测控制元件。水侧与图5-2一样,控制泵5、6及阀V2根据p2的压力值补水和定压;启停泵1~4来调整循环水量;由t2,t3及流量测量装置F1来确定实际的供热量。与锅炉房不同的是增加了换热器、凝水泵的控制以及蒸汽的计量。

图5-3蒸汽-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蒸汽计量可以通过测量蒸汽温度t1、压力p3和流量F3实现,F3可以选取用涡街流量计测量,它测出的为体积流量,通过t1和p3由水蒸气性质表可查出相应状态下水蒸气的比体积ρ,从而由体积流量换算出质量流量。为了能由t和p查出比体积,要求水蒸气为过热蒸汽。为此将减压调节阀移至测量元件的前面,如图5-3中所示,这样即使输送来的蒸汽为饱和蒸汽,经调节阀等焓减压后,也可成为过热蒸汽。

实际上还可以通过测量凝水量来确定蒸汽流量。如果凝水箱中两个液位传感器L1、L2灵敏度较高,则可在L2输出无水信号后,停止凝水排水泵,当L2再次输出有水信号时,计算机开始计时,直到L1发出有水信号时,计时停止,同时启动凝水泵开始排水。从L2输出有水信号至L1开始输出有水信号间的流量可以用重量法准确标定出,从而即可通过DCU对这两个水位计的输出信号得到一段时间内的蒸汽平均质量流量,代替流量计F3,并获得更精确的测量。当然此处要求液位传感器L1、L2具有较高灵敏度。一般如浮球式等机械式液位传感器误差较大,而应采取如电容式等非直接接触的电子类液位传感器。

加热量由蒸汽侧调节阀V1控制。此时V1实际上是控制进入换热器的蒸汽压力,从而决定了冷凝温度,也就确定了传热量。为改善换热器的调节特性,可以根据要求的加热量或出口水温确定进入加热器的蒸汽压力的设定值。调整阀门V1使出口蒸汽压力p3达到这一设定值。与直接根据出口水温调整阀门的方式相比,这种串级调节的方式可获得更好的调节效果。

供水温度t3的设定值,循环泵的开启台数或要求的循环水量的确定,可以同上一节一样,根据前24h的外温平均值查算供热曲线得到要求的供热量,并算出要求的循环水量。供水温度的设定值t3,set可由调整后测出的循环水量G、要求的热量Q及实测回水温度t2确定:

t3,set=t2+Q/(cp·G)

随着供水温度t3的改变,t2也会缓慢变化,从而使要求的供水温度同时相应地改变,以保证供出的热量与要求的热量设定值一致。

对于一次网为热水的水-水换热站,原则上可以按照完全相同的方式进行,如图5-4。取消二次供水侧的流量计F1,仅测量高温热水侧的流量F3,再通过即可和到二次侧的循环水量,一般高温水温差大,流量小,因此将流量计装在高温侧可降低成本。测量高温水侧供回水压力p3、p4可了解高温侧水网的压力分布状况,以指导高温侧水网的调节。

图5-4水-水换热站的测量与控制

调整电动阀门V1改变高温水进入换热器的流量,即可改变换热量。可以按照前述方法确定二次侧供水温设定值,由V1按此设定值进行调节。在实际工程中,高温水网侧的主要问题是水力失调,由于各支路通过干管彼此相连,一个热力站的调整往往会导致邻近热力站流量的变化。另外,高温水侧管网总的循环水量也很难与各换热站所要求的流量变化相匹配,于是往往造成外温降低时各换热站都将高温侧水阀V1开大,试图增大流量,结果距热源近的换热站流量得到满足,而距热源远的换热站流量反而减少,造成系统严重的区域失调。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采用全网的集中控制,由管理整个高温水网的中央控制管理计算机统一指定各热力站调节阀V1的阀位或流量,各换热站的DCU则仅是接收通过通讯网送来的关于调整阀门V1的命令,并按此命令进行相应的调整。高温水侧面管网的集中控制调节。将在一下节中详细介绍。

5.3小区热网的监测与调节

小区热网指供暖锅炉房或换热站至各供暖建筑间的管网的监测调节。小区热网的主要问题也是冷热不均,有些建筑或建筑某部分流量偏大,室内过热,而另一些建筑或建筑的另一部分却由于流量不足而偏冷。这样,计算机系统的中心任务就是掌握小区各建筑物的实际供暖状况,并帮助维护人员解决冷热不均问题。

测量各户室温是对供暖效果最直接的观测,但实际系统中尤其是对住宅来说,很难在各房间安装温度传感器。比较现实的方法就是测量回水温度,根据各支路回水温度的差别,就可以估计出各支路所负责建筑平均室温的差别。如果各支路回水温度调整到相同值,就意味着各支路所带散热器的平均温度彼此相同,因此可以认为室温也基本相同。一般住宅的回水温度测点可选在建筑热入口中的回水管上。对于大型建筑,可选在设备夹层中几个主要支路的回水干管上。

要解决冷热不均问题就需要对系统的流量分配进行调整,在各支路上都安装由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的电动调节阀成本会很高,同时一旦各支路流量调节均匀,在无局部的特殊变化时,系统应保持冷热均匀的状态,不需要经常调整。因此可以在各支路上安装手动调节阀,通过计算机监测和指导与人工手动调节相配合的方法实现小区供暖系统的调节和管理。为便于人工手动调节,希望各支路的调节阀有较准确的开度指示。目前国内推广建研院空调所等几个单位研究开发流量调配阀,有准确的阀位指示,阀位可锁定,并提供较准确的阀位-阻力特性曲线,采用这种阀门将更易于计算机指导下的人工调节。

根据上述讨论,计算机系统要测出各支路的回水温度,并将其统一送到供暖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中进行显示、记录和分析。测出这些回水温度的方法有如下两种方式:

集中十余个回水温度测点设置1台DCU。此DCU仅需要温度测量输入通道。再通过专门铺设的局部网或通过调制解调器经过电话线与小区的中央管理联接。当这十几个温度相互距离较远时,温度传感器至DCU之间的电缆的铺设有时就有较大困难,温度信号的长线传输亦会有一些干扰等影响。这种方式仅在建筑物较集中、每一组联至一台DCU的测温点相距不太远时适用。

采用内部装有单片机的智能式温度传感器,可以连接通讯网通讯或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这样,可以在距测点最近的楼道墙壁上挂上一台带有调制解调器的温度变送器,通过一根电缆接至回水管上的温度传感器,再通过一根电缆搭接邻近电话线。目前这类设备每套价格可在1000~1500元人民币之间。如果每1000~3000m2建筑安装一个回水温度测点,则平均每m2供暖建筑投资在0.50~1元间。

小区的中央管理计算机采集到各点的回水温度后,可在屏幕上通过图形方式显示,使运行管理人员对当时的供热状况一目了然。还可根据各支路间回水温度的差别计算各支路阀门需要的调整量。对于一般的带有阀位指示的调节阀,这种分析只能采用某种基于经验的规则判断法,下面为其一例:

找出温度最高的10%支路的平均温度max,温度最低的10%支路和的平均温度min,全网平均回水温度。

若max-min<3℃,不需要再做调节。

若max->2℃,将温度最高的10%支路阀门都关小,与相比温度每高1℃关小3%5~%;

若max-<-2℃,将温度最低的10%支路阀门都开大,与相比温度每高1℃开大3%~5%;

根据上面的分析结果,计算机显示并打印出需要调节的支路及其调节量。运行管理人员根据计算机的输出结果到现场进行手动调节。在供暖初期每3天左右进行一次这种调节。一般经过6~8次即可使一个小区基本实现均匀供热。

采用流量调配阀时可以使调节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此时需要将现场各流量调配阀的实际开度、流量调配阀的开度-阻力特性性能曲线及小区管网的连接关系图输入中央管理计算机,有专门的算法可以根据调整阀门后回水温度的变化情况识别出管网的阻力特性及热用户的热力特性,从而可较准确地给出各流量调本阀需要调整的开度[4],每次调整后,调整人员需将实际上各调节阀的调整程度输入计算机。计算机进而计算了下一次需要的调整量,像这样一次高速可间隔2~5d。模拟分析与实验结果表明,一般只要进行3~4次调节,即可使各支路的回水温度调整到相互间差值都在3℃以内,实现较好的均匀供热[8]。

目前,许多供热公司和有关管理部门开始提出装设热量计,以按照实际供热量收供暖费,各种采用单片计算机的热量计相应出台。这种热量计多是由一台转子式流量计和两台温度传感器配一台单片计算机构成。转子式流量计每流过一个单元流量即发出一个脉冲,由单片机测出此脉冲,得到流量,再乘以当时测出的供回水温差,即可行到相应的热量,由单片要对此热量值进行累计和其它统计分析就成为热量计。目前的单片机稍加扩充就可以具有通讯功能,通过调制解调器将它与电话线连接,就能实现热量计与小区供暖的中央管理机通讯。这样,不但各用户的用热量能够及时在中央管理机中反映,各用户的回水温度状况还能随时送到中央管理计算机中,从而可以对网的不平衡发问进行分析,给出热网的调节方案。这样,将热量计、通讯网与小区中央管理计算机三者结合,就可以全面实施小区热网的热量计量、统计与管理、运行调节分析三部分功能,较好地解决小区热网的运行、管理与调节。

5.4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监控管理

热电联产的集中供热网可以分成两部分: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热力站至各用户建筑的二次网。后者的控制调节已在前几节讨论,本节讨论热源至各热力站间的一次网的监控管理。

一次网有蒸汽网和热水网两种形式,对于蒸汽网,各热力站为前面讨论过的蒸汽-热水换热站,一次网的管理主要是各热力站蒸汽用量的准确计量,这在前面也已讨论。下面主要研究热水网的监测控制调节。

若忽略热网本身的惯性,则系统各时刻和热力站换热量之和总是等于热源供出的总热量,此外各热力站一次网循环水量之和又总是等于热源循环泵的流量,不论是冷凝式、抽汽式还是背压式热电厂,其输出到热网的热量都不是完全由各热力站的调节决定,而是由热电厂本身的调节来决定,取决于进入蒸汽-水换热器的蒸汽量。由于热电厂控制调节输出热量时很难准确了解各热力站对热量的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发电的要求,不能完全根据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调整,于是热源供出的热量就很难与各热力站实际需求的热量之和一致,这样,就导致控制调节上的一些矛盾。

为简单起见,假设热电厂向蒸汽-水加热器送入固定的蒸汽量Q0,如图5-5,若此热量大于各热力站需要的热量,则各热力站二次侧调节纷纷关小。以减小流量。由此使总流量相应减少,导致供回水温差加大。如果电厂维持蒸汽量Q0不变则各热力站调节阀的关小并不能使总热量减少,而只是根据网的特性及各热力站调节特性的不同,有的热力产流量减少的多,使得供热量有所减少;有的热力站流量减少的幅度小,则供热量反而电动阀加。同样,如果Q0小于各热力站需要的总热量时,各热力站的调节阀纷纷开大,使流量增加,由此导致供回水温差减小。热力站1,2可能由于热量增大的幅度大于水温降低的幅度,供热量的需求得以满足,但由于流量增大,泵的压力降低,干管压降又减小,导致3,4的资用压头大幅度下降,阀门开大后,流量也增加不多,甚至还要下降,这样,供热量反而减少。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各热力站对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实际是对各热力站之间的热量分配比例的调节,而不是对热量的调节,如果各热力站都是这样独立地根据自己小区的供热需求进行调节,而热电厂又不做相应的配合,则整个热网不可能调整控制好。实际上热电厂也会进行一些相应的调节,例如发现t供升高时会减少蒸汽量,t供降低时会增加蒸汽量,但Q0总是不可能时刻与各热力站总的需求量一致,上述矛盾是永远存在的。

图5-5热电厂与各热力站之间的平衡

因此,就不宜对各个热力站按照第5.1、5.2节中的讨论的,根据外温独立调节。既然各热力站一次侧阀门的调节只解决热量的分配比例,那么对它们的调节亦应该根据对热量的分配比例来调节。一种方式是如果认为供热量应与供热面积成正比,则测出每个热力站的瞬时供热量,根据各热力站的供热面积,计算每个热力站的单位面积q。对q偏大的热力站关小调节阀,对q偏小的则开大调节阀,这样不断修正,直至各热力站的q相同为止。再一种方式则是认为各散热器内的平均温度相同,房间的供热效果就相同。由于散热器的平均温度等于二次侧的供回水平均温度,因此可以各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调整成一致目标,统一确定热力站二次侧供回水平均温度的设定值,根据此设定值与实测供回水平均温度确定开大或关小一次侧调节阀。按照这一思路,对各热力站的调节以达到热量的平均分配为目的,以实现均匀供热。热电厂再根据外温变化,统一对总的供热量进行调整,以保证供热效果并且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效果并不浪费热量。由于整个热网所供应的建筑物均处在同一外温下,因此,一旦系统调整均匀,对各热和站调节阀的调整很少,热源的总的供热以数随外温改变,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则不需要随外温而变化,只当小区二次系统发生一些变化时才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要实现这种调节方式,就必须对全网各热力站的调节阀实行集中统一的控制调节。可以在每个热力站设一台DCU现场控制机,测量一、二次侧的水温、压力、流量及二次侧循环泵状态,并可控制一次侧电动调节阀。通过通讯网将各热力站连至中央管理计算机。由于热力站分布范围很大,通讯距离较过远,这时的通讯可通过调制解调器搭用电话线,也可以随着供热干管同时埋设通讯电缆,使用双绞线按照电流环方式通讯。中央管理机不断采集各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压力、流量,定期计算热力站发送来的实测温度的设定值与和各热力站实测值的比较,直接命令各热力站DCU开大/关小电动调节阀。各热力站二次侧回水温度的变化是一惯性很大且缓慢的过程,因此应采有0.5~1h以上的时间步长进行调节,以防止振荡。

除对热网工况进行高速外,计算机控制系统还应为保证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出贡献。当热力站采用直连的方式,不使用热交换器时,最常见的事故就是管道内超压导致散热器胀裂,DCU可直接监视用户的供回水管压力,发现超压立即关闭供水阀,起到保护作用。无论直连还是间连网,另一类严重的事故就是一次网漏水。严重的管道漏水如不能及时发现并切断和修复,将严重影响供热系统和热电厂的运行。根据各热力站DCU监测的一次网供回水压力分布,还可以从其中的突然变化判断漏水事故及其位置,这对提高热网的安全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类系统压力分析与事故判断的工作应属于中央管理机的工作内容。

5.5参考文献

1温丽,锅炉供暖运行技术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2陆耀庆主编,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3李祚启,集中供热管理微机自控优化系统,建设电子论文选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4江亿,集中供热网控制调节策略探讨,区域供热,1997,(2)。

5江亿,城市集中供热网的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区域供热,1995(5)。

6YiJiang,Faultdetectionanddiagnosisindistrictheatingsystem.Pan-pacificsymposiumonbuildingandurbanenvironmentalconditioninginAsia.Nagoya,Japan,1995,..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在我国当前的国情下,任何管理工作都有着思想政治指导,只有做好员工的政治思想工作才能够保证管理的有效性。所以无论在任何集体,加强政工队伍建设都尤为重要。伴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刻影响,讲究经济效益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许多医院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的不断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已经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一套有效的管理系统,应包括一支科学规范、管理有序、行事有效的政工队伍,还应包括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它不仅能够使得医院更为系统有效地运行,还能够使得其市场竞争力得以增强。然而,在新形势下,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许多政工的思想意识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价值观也开始受到了影响甚至发生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盛行,这对政工的整体工作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从而影响医院的整体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政工的整体工作水平,加强政工管理工作,只有一方面完善一系列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对政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政工工作者,他必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完成一系列工作,并及时为自己的知识“充电”,扩大知识面,及时了解新科技,这样才能够更为有效地推进医院的政工管理,促进工作的有序开展。

2当前医院政工的管理系统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医疗卫生方面较过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仅有少数的医院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系统,大部分的医院的政工管理系统存在不足之处,这使得其不能跟上当今的医疗发展,甚至出现脱离的问题。

2.1仍旧沿用传统的档案文件管理模式

档案文件是医院的重要资源,里面记载着医院工作人员的档案资料。但当前仍旧有许多医院采用人工管理档案的办法。纸质资料存档很容易因为各种原因丢失或毁坏,从而影响到医院的档案文件资源。

2.2管理模式落后

有许多医院政工依旧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在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确实给医院的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多作用,方便了政工人员的日常工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逐渐凸显,其已经无法满足医院日常发展需求。

2.3缺乏正式的管理系统

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对于医院的整体运行而言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有很多医院并未建立起健全的适合本院的管理系统,且该系统缺乏相关的科学体系作为依据,使得很多政工在无压力的工作下只停留在表面,实际可操作性非常低,这些管理系统都有一个共性:内容少、惩罚多、激励少、定性多,不仅不利于医院开展考核工作,且很难激励政工工作的积极性。

2.4考核制度存在缺陷

有很多医院在对政工人员的考核上存在着极大的缺陷,他们往往只注重政工人员的工作量及工作经验,却往往忽略了政工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态度。有很多政工人员,他们凭借着自身多年的经验,居高自傲,价值观逐步扭曲,工作态度生硬,且其自身不接受学习,工作效率停滞不前,严重影响工作,对医院的整体作风也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2.5政工队伍年龄老化

在医院里,人们总认为老的政工工作者较年轻工作者具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对医院的运作及管理也更为熟悉。但是,由于大部分年老的政工在思想上较为古板,他们在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上以及对新兴技术的掌握均比不上年轻工作者,这就导致了政工队伍年龄老化,从而导致整个新管理结构都得不到改变和更新。

3构建医院政工管理系统的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不断进步,很多医院在其运行模式和管理机制上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医院在政工管理方面必须加强改革。

3.1树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目前医院的管理工作理念均以服务病人为核心。所以对于医院政工人员而言,每个人都应根据现代医院的需求,自主学习新的思想和知识,树立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统一医院的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经常性的开展总结会议,及时了解政工的思想状况以及工作的开展情况。

3.2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医院只有先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才能够让政工人员明确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责任,正确地认识自己应该怎么做。真正做到赏罚分明。这样才能够有效激励医院政工人员的工作态度,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各项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

3.3完善档案文件管理工作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医院政工应注重对档案文件的管理。档案文件作为医院的重要资源,设置专门的档案室,更新计算机等设备,利用计算机存储、编制各种档案文件的检索目录,从而能够简便提供档案信息,将现代化管理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4政工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高速发展,政工人员的价值观以及思想意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给医院政工评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政工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建立起完善的政策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同时多重视进行宣传工作,让政工人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5建立其政工人员的培训机制

根据新形势,政工的各干部应经过层层考核,确认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较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鉴别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做好工作。在基本政工人员的学习能力上,医院应定期安排其进行学习与培训,及时让政工人员的知识得到更新,以便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加强良好工作理念的传播,让政工人员时刻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学会在工作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4结束语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1.1组织机构及人员建设本次调查的6747家非分支医疗机构中,31.02%的医疗机构有专门信息部门,32.89%的机构有专门病案部门,平均每机构0.83个计算机技术人员、0.93个病案工作人员,能承担软件开发工作的机构比例仅为2.5%,三级医院最高(32.10%)。其中,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及病案管理部门建设比较完备,将近90%的机构有专门的信息和病案部门,30%的三级医院具备自主研发软件能力。

1.2病案管理系统使用情况调查医疗机构中使用病案管理系统的机构为1143家,占全部调查机构的16.94%。其中:三级医疗机构100%,二级医疗机构84.04%,其他医疗机构10.61%使用病案管理系统。未使用的机构中,53.96%的医疗机构有意向使用病案管理系统,其中85.92%的二级医疗机构、53.55%的其他医疗机构有此意向。全省病案管理系统提供商多达30余家,市场份额比较重的厂家有7家公司。主要厂商的市场份额均未超过10%。众多的系统提供商各家遵守的标准不尽相同,为数据收集带来了困难。在使用了病案系统的机构中,只有25.69%的机构能全部从HIS系统抽取数据,48.14%的机构通过数据抽取与人工补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26.17%需全人工录入采集数据。63.41%的机构系统是按照新病案首页(含附页)制作的。使用病案管理系统的机构中,使用三年以上的机构占38.63%,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近一半使用了三年以上。50%以上的三级医疗机构认为目前使用的病案管理系统较满意,50%以上的二级医疗机构认为一般。

1.3出院病人调查表报送情况各级机构中,仅27.06%的医疗机构全部上报2013年出院病人调查表,47%的医疗机构仅报送部分或完全未上报。未及时上报机构中,69.44%的机构是因为未安装病案系统。分机构级别看,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主要是因为病案管理系统与直报系统未做接口。顺利上报出院病人调查表的机构中,仅31.29%的医疗机构是直接通过系统上报,68.71%的医疗机构需完全由手工录入直报系统上报数据。当省直报系统接口改变后,5.37%的医疗机构需向系统提供商缴纳接口变更费用,其中,36.73%的机构收费在10000元以上,23.47%的机构收费在2001-5000元之间。

2讨论

2.1病案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2.1.1病案管理系统使用率低在全省所有提供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机构使用了病案管理系统,信息化程度非常低。二三级医院病案系统使用率较高,但一级医院及未定等级医疗机构的大部分未使用。根据病案系统使用意愿调查结果来看,病案管理系统有较大需求空间。

2.1.2系统提供商多造成市场繁杂目前在省内的30多家病案系统提供商中,有部分厂商仅有几家甚至1家用户,后续服务无法保障。用户量较大的几家厂商用户规模也多在几十家机构,未形成规模优势,维护成本较高。部分厂商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病案管理的需求,医疗机构也难以辨别系统优劣,给机构选择系统带来困扰。

2.1.3系统功能不符合规范要求在使用病案管理系统的医疗机构内,仅6成机构的病案管理系统是按照病案首页规范制作的,甚至还有使用10年前病案首页规范而从未改变的,病案首页遵循的标准更是五花八门,因此只有三分之一的机构对现有病案系统满意。自2012年起,原卫生部要求二三级医院及未定等级的500张床位以上医院报送病案首页数据,三级医院只有不到70%的机构,二级医院只有一半报送了数据,数据漏报严重,主要原因是医疗机构现有病案系统不能产出卫生部要求格式和数据质量的病案首页数据。

2.2改进措施

2.2.1合理病案首页规范为采集符合四川省的病案首页数据,首先要在国家中西医病案首页基础上分别制定四川省的《住院病案首页》和《中医住院病案首页》,对新增的四川省调查指标应按照国家统一规范进行详细、准确的指标解释,指标应该能够采集并且不会在操作过程中引起歧义[3]。

2.2.2统一病案首页标准按照国家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集模式,新增四川省调查内容,制定四川省住院病案首页数据集。数据元值的数据类型、表示格式、数据元允许值等按照国家规划信息司标准处标准执行。成立四川省病案首页标准规范专家组,对病案首页核心标准如ICD-10编码、ICD-9手术及操作编码、诊疗费用编码、药品ATC编码、中医主病代码、中医主证代码等进行梳理修订,在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基础上修订完善四川省统一标准规范。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1篇

1.1问题定义及内容简介

本系统是人事管理系统,它主要实现管理员如何对普通用户进行授权,如何插入、删除一个员工的信息,用户如何浏览员工的所有信息,以及用户如何查询自己想要的结果,也即是通过输入查询条件,显示符合条件的员工记录以及如何显示这个员工的全部信息。如何对查询或统计出来的符合条件的记录用报表的形式打印出来,窗口打开时的排放顺序,也即是平铺还是重叠,最后得提供一下如何使用这个系统,如何解决用户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这个系统中的难点和开发技巧等等。

本系统包括8个模块,即系统,包括重新选择用户和退出两个功能。系统管理,包括人员编码维护、用户授权和程序定义。输入,包括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学历信息、考勤信息和工资信息的插入和删除。查看,包括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学历信息、考勤信息和工资信息的浏览,还有通过输入查询条件查询用户所要的记录,还可以双击某个员工所在列,就可以显示出这个员工的所有信息。维护,包括基本信息、婚姻信息、学历信息、考勤信息和工资信息的修改,这个功能只能由管理员来操作,普通用户没这个权力。报表,包括基本信息、考勤信息以及工资信息的查询、统计和打印。窗口,包括平铺和重叠,即窗口的排放形式是平铺还是重叠的。帮助,包括这个系统的介绍和对这个系统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答。

1.2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普及,利用计算机实现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势在必行。当前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正在从C/S结构向B/S结构转移,但是由于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C/S结构的管理信息系统仍然占据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主流。

人事管理系统是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推动企业劳动人事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必要条件。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完成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有如下3个方面的目标。

1支持企业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2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员工加入时人事档案的建立,老员工转出、辞职、退休等。

3支持企业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科学决策,如企业领导根据现有的员工数目决定招聘的人数等。

1.3论文各章内容介绍

第一章绪论里主要介绍了问题定义和内容简介,以及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数据字典,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系统设计,包括系统总体系结构设计、系统数据模型设计以及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确定。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各子系统体系结构设计,包括本模块各子模块功能、接口、界面设计和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还介绍了用户使用手册,包括系统功能简介、运行环境简介,系统运行与操作指南,还介绍了系统评价,包括系统主要功能、特点介绍,系统存在不足与改进方案以及毕业设计心得与收获。

2.系统需求分析

2.1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该系统需要完成如下功能:

2员工各种信息的输入,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婚姻状况、考勤信息、工资信息。

3对用户进行授权。

4员工各种信息的修改。

5对于转出、辞职、退休员工信息的删除。

6按照某种条件,查询统计符合条件的员工信息。

7对查询、统计的结果打印输出。

8人事系统的使用帮助。2.2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各类数据描述的集合,它是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后所获得的主要成果。

数据字典通常包括以下5个部分:

2数据项。数据项是不可再分的数据单位。

3数据结构。数据结构反映了数据之间的组合关系。一个数据

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或由若干数据项和数据结构混合组成。

4数据流。数据流是数据结构在系统内传输的路径。

5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及其结构停留或保存的地方,也是数据流的来源和去向之一。

6处理过程。处理过程的具体处理逻辑一般用判定表或判定树来描述。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库中数据的描述,即对元数据的描述。数

据字典是在需求分析阶段建立,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改、充实、完善的。

针对本系统,通过员工管理内容和过程分析,设计的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如下:

11员工基本情况。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员工姓名、性别、所在部门、身份证号、生日、籍贯、国籍、民族、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参加时间、血型、开始工作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岗位代号。

12员工婚姻状况。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爱人代号、爱人姓名、爱人生日、结婚时间、爱人工作单位、爱人政治面貌、爱人工作职务。

13员工学历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学历、专业、毕业时间、毕业学校、学校类型、外语1、外语1级别、外语2、外语2级别。

14员工考勤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姓名、日期,本月天数,公休假天数,应出勤天数,请假,节假日加班,其它加班。

15员工工资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员工号,姓名,底薪,补贴,奖金,加班,代扣养老金,代扣医疗保险,代扣住房公积金,所得税,房贴,房租,实发工资。

16人员编码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人员编码,人员姓名,密码。

17用户授权信息。包括的数据项有序号,人员编码,程序号。

18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系结构设计

人事管理系统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完成劳动人事管理工作,有如下3个方面的目标。

42支持企业实现规范化的管理。

43支持企业高效率完成劳动人事管理的日常业务,包括新员工加入时人事档案的建立,老员工转出、辞职、退休等。

44支持企业进行劳动人事管理及其相关方面的科学决策,如企业领导根据现有的员工数目决定招聘的人数等。

本系统开发设计思想有以下几点。

11尽量采用学校现有软硬件环境,及先进的管理系统开发方案,从而达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提高系统开发水平和应用的目的。

12系统应符合学校人事管理的规定,满足学校日常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并达到操作过程中的直观、方便、实用、安全等要求。

13系统采用C/S体系结构,Client(客户端)负责提供表达逻辑、显示用户界面信息、访问数据库服务器;Server(服务器端)则用于提供数据服务。系统分析等前期工作应尽量详细完善,以便学校以后体系结构的改变,对于一些安全性要求不高的信息可以方便地采用Brower/Server的方式进行访问。

14系统采用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既便于系统功能的各种组合和修改,又便于未参与开发的技术维护人员补充、维护。

15系统应具备数据库维护功能,及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数据的添加、删除、修改、备份等操作。

3.2系统数据模型设计

关系模型:

员工基本信息(员工号,姓名,所在系号,所在系名,性别,生日,籍贯,国籍,民族,身份证号,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政治面貌,参加时间,血型,开始工作时间,家庭住址,电话,岗位代号)

员工婚姻信息(员工号,爱人代号,爱人姓名,爱人生日,结婚时间,爱人工作,位,爱人政治面貌,爱人工作职务)

员工学历信息(员工号,学历,专业,毕业时间,毕业学校,学校类型,外语1,外语1级别,外语2,外语2级别)

员工考勤信息(员工号,姓名,日期,本月天数,公休假天数,应出勤天数,请假,节假日加班,其它加班)

员工工资信息(员工号,姓名,底薪,补贴,奖金,加班,代扣养老金,代扣医疗保险,代扣住房公积金,所得税,房贴,房租,实发工资)

人员编码(人员编码,人员姓名,密码)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2篇

关键词:预算控制;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

医院财务管理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准确地获取财务数据,监督控制预算的使用,对财务部门和决策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的医院对财务工作的信息化不够重视,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1主要问题

1.1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系统和简单落后的财务系统并存随着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医院信息化、网络化在各大医院已经基本普及。大量的信息化工作覆盖在了医疗方面,如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等。这些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但是财务系统在多数医院只是从以前的手工记账转变到计算机存储打印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进入信息化时代。这种状态跟医院高度的信息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对医院现成的内部网络资源的巨大浪费(图1A)。所以,提高财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成为医院提高管理水平的必然需求(图1B)。图1财务系统融入HIS系统前后的网络拓扑图(略)注:A:相互独立的财务系统和医院信息系统网络;B:财务系统加入医院信息系统网络

1.2严格的预算计划和落后的预算控制手段并存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必须合理利用自己的资金,这些都是通过预算来实现的。因为决策层了解预算的重要性,所以每年的预算编制工作十分细致严格。但是在平时的财务工作中,控制手段却并不完善。比如,借款使用的是纸质借条,通过扣除一个固定科目达到借贷平衡,还借款的时候再根据借款使用情况,在借方的预算项目中扣除。这套流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到年底清理所有未还借款的时候,往往发现有的预算项目中剩余的经费已经不够偿还借款,可是经费已经使用了,最后只好想办法填补这些账务。因为一个单位的预算科目可能有上百种,会计凭账本和借条是不能及时发现预算超支的情况的。这样落后的执行手段显然与预算的本来意义相矛盾(见图2A、图2B)。所以必须提供更先进的方法才能够及时反应预算科目的经费情况。

1.3严格的审批和落后的信息反馈并存预算的执行情况对管理监督部门应该是透明的。管理部门应该能随时了解相应预算科目的情况。目前多数医院主要是通过财务部门统计数据形成报表给上级机关,不但给财务部门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信息反馈也不能做到十分及时。

2系统总体要求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原来的财务系统基础上,新的系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借款信息能够随时统计并防止借款因预算用完而无法偿还的情况;预算支出余额不足及时报警;预算科目不同层次统计;实现电子账本,淘汰老式经费本;方便网络查阅预算信息;数据安全。

3系统构架

医院的财务数据跟HIS数据一样,属于医院内部业务数据,安全性十分重要。医院的HIS系统一般都是运行在独立的网络上,与互联网是物理隔离的。比如我院就有两套网络系统,一套是校园网,连接Internet,另一套是HIS网,与校园网是独立的。HIS网络中的计算机都有严格的制度和强大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控制,把感染病毒和人为破坏的几率降到最低,保持HIS网络的安全。如果财务系统运行在HIS网络上,不但在安全性上比互联网更有保障,而且在HIS系统机房的良好环境下,系统和数据服务器等设备的正常运转也得到良好的保证。这样,不但使财务系统实现了网络化,扩大了财务系统的使用范围,而且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我院的HIS系统是基于ORACLE数据库的,而老的财务管理系统采用的也是ORACLE数据库,因此,开发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老系统的一些优势功能,不用建立新的数据库实例,只需对表空间进行调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开发工作,而且因为都是采用ORACLE数据库,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不会造成额外的压力。在客户跟数据库的联系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方式,即Clients/Server(C/S)和Brower/Server(B/S)。C/S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每个客户机都必须安装客户端软件,客户端软件直接跟数据库连接,根据预先编制的程序读写数据库中的内容。C/S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客户端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很多工作可以在客户端处理后再提交给服务器。对应的优点就是客户端响应速度快。B/S结构,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该结构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是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界面完全通过www浏览器实现,一部分事务逻辑在前端实现,但是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实现,形成所谓3层结构。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用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其最大的优点是便于维护、修改和升级方便[1~4]。根据系统的特点,会计客户端使用人员较少,使用地点固定,输入输出较频繁,且要求数据库反应快,所以采用C/S结构比较合理;而普通用户查询自己的电子账务,使用地点遍布HIS系统覆盖的每一台计算机,并且使用人员多,故使用B/S结构较为方便。

4系统分析

要使程序设计贴近实际工作,同时还要使数据库的结构能够满足要求并且科学合理,就必须详细分析系统更加细微的功能,绘制出系统的流程图,这样才能把后台数据库和客户端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同时兼顾系统的工作效率:(1)系统需要录入每个预算科目的预算数目,预算可以在年初加入,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平时进行追加和减少,所有操作都有记录可以查看。(2)每次会计办理报销等手续时,系统能自动计算预算余额,如果余额不够就会报警提醒会计。(3)使用电子借据,把借款和某预算科目绑定起来(见图2C),当每一笔借款借出的同时就冻结绑定预算科目的相同数量的金额,直到还款的时候再自动恢复,这样就避免了借款数目大于预算余额的情况出现。(4)借款可以分批分期偿还,同时系统能够方便地统计借款情况,查看过期未还的借据。(5)系统先计算出所有最细科目的借、贷和可用余额等数据,再依照科目代码的逻辑关系统计各种层次预算的使用情况,并形成报表。(6)会计可以自由定制统计科目,建立统计报表科目模版,方便日后的常规统计工作。(7)普通用户根据自己的账户和密码可以在HIS系统的任何计算机上查询到自己预算使用情况。图2预算使用和借款的示意图(略)注:A:没有借款的预算;B:有借款但是未绑定科目的预算;C:把借款绑定到预算科目后的情况

5系统实现

因为我院HIS系统是军卫一号系统,该系统采用的是Oracle数据库,如果我们选择Oracle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小技术人员的压力和工作量,并且该数据库系统的各方面性能非常出色,所以我们这套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也采用Oracle数据库。虽然Oracle可以在同一台服务器上开多个实例,运行多个数据库。但是考虑到HIS系统的压力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性,我们把系统安装在一立的服务器上,并采用冷备份和数据归档并用的方式来保障数据的完整备份。在网络设置方面,合理规划虚拟局域网(vlan),充分利用使用vlan技术,不仅能够隔离广播、提高网络速度,还能加强网络安全和方便管理。虽然财务数据库服务器跟众多的HIS服务器都部署在网络机房,且都直连在核心交换机上,但是通过使用vlan技术,可以使他们在逻辑上属于不同的网络,减小因为在同一个广播域而产生的相互干扰。PB是强大、灵活的数据库开发工具,尤其适合开发C/S结构的程序。在财务客户端的开发中,大量使用PB的数据窗口技术,这样做可以提高开发效率,使开发人员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程序的功能方面。

6系统效果

此系统的开发完全是根据财务部门的要求而来,每一个功能模块都经过实际操作人员和开发人员的反复试用和修改,所以是一套非常实用的系统(见图3)。图3系统部分功能流程示意图(略)除此之外,该系统的结构和软件有很多的优点:(1)财务部门可以摆脱以前使用的经费本记账手续,各部门也不再需要使用经费本。把每个经费本变成一张磁卡,通过使用磁卡在财务部门办理报账、借款。(2)由于该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是接入到医院HIS系统网络,所以各单位能够利用内部网络和计算机查看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而医院相关管理部门也同样可以及时得到相应的经费使用信息。原来运行HIS的客户端只要安装软件就能够查询预算情况,变成财务的客户端,而医院不必为此添加任何设备。(3)使用电子借据结合纸张借据,在电子借据上绑定预算科目。这样不但可以及时方便地查看借据的情况、统计借款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借款的同时自动从绑定的预算中扣除,避免了长时间未还借款,又继续使用预算,到年底发现预算余额不够还款而超支的情况。(4)可以根据财务部门的需要,自动形成相应的经费使用月报统计,极大地减轻了以往会计手工统计月报表的工作。

7讨论

HIS系统的网络平台上除了可以运行财务系统,还可以运行办公自动化等一系列内部信息化系统,这种优势在很多单位是没有的。因为大部分单位的网络都接入因特网,内部的财务、业务等重要数据考虑到安全因素是不能够接入的。而医院的HIS系统多是专门铺设的网络,跟互联网是物理隔绝的,这就在安全方面有了先天的优势。如果严格控制接入HIS网络的计算机,再加上完整的制度和技术手段,就能够进一步加强内部信息的安全保密性。这也是医院内部相关人员通过HIS网络的计算机查看预算情况和使用磁卡替代传统经费本的物质基础。有的单位已经实现了磁卡替代经费本,但是问题在于没有一个内部的安全的网络环境,不能在计算机上方便地查看自己的经费使用情况,十分的不方便。

因为这个财务系统与医院的HIS系统在同一个网络中,可以把HIS的相关财务软件、药品物资管理软件安装到财务部门的计算机上,方便对资金和物资的统计和管理;同时也为今后实现在财务系统中调用HIS中相应的财务数据,全面实现数字化医院提供了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莉,杨明远,石锡军.医院应积极推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343-345.

2李增笑,张慧英.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定位之我见.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96-97.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3篇

一、善于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管理思想进行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企业流程再造(BPR)的核心思想是:在新的企业运营条件下,若企业原来的流程已不再适应新的环境,则需要改造原来的工作流程、管理流程,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能更适应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

基于BPR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方法为:从市场竞争全局出发,通过对产业价值链和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以提高竞争优势、满足顾客需要、实现工作流程的快速响应和敏捷通畅为目的,重构企业的流程运营模式和组织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分析流程运营中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流动,构建支持流程运营的管理信息系统。

基于BPR思想进行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首要步骤是进行价值链的分析。价值链的分析分两步:

1、外部价值链(即产业价值链)的分析。站在整个产业角度来分析产业价值链,以实现产业工作流程敏捷通畅、企业间默契合作和产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寻找自己的理想合作伙伴。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和自己相对稳定的合作伙伴充分合作,考虑提高整个价值链的优化程度。整个产业链优化了、利润增加了,则产业链中每个企业分得的市场利润也随之增加。企业在构建信息系统对外信息交流界面时,要考虑合作伙伴企业的对外数据交换结构,以便达成一致,利于信息交流。通过分析产业价值链,还可明确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功能和位置以及企业是如何实现价值增值的,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给管理信息系统一个总的定位: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

2、内部价值链的分析。分析企业各种业务活动的流程,确定能直接为企业产生价值或能为其提供必要支持的核心流程,如接受订单、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等。分析流程现状的成本、费用和收益的发生,找出流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运用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中的流程优化原则,重构敏捷有效的业务流程。分析重构后核心流程中各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动,选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合理划分各个分信息系统,如研究开发系统、生产计划系统、生产过程管理系统、采购系统、成品库存系统、人力资源系统、销售管理系统、售后服务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

在构建好各个分系统的基础上,再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因为会计信息系统中计划、预测、分析、评价、决策子系统中有许多信息直接从其他各分系统取得;而且会计信息系统生成的会计信息也要反馈给各分系统,为各分系统所用。会计信息系统与各个分系统间的联系如下:

所以会计信息系统应在其他系统均已构建好的基础上再构建,最后进行系统整合,完成整个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中,会计信息系统是非常主要的,因为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分系统。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间实现数据兼容和信息共享。管理信息系统中其他各分系统的运作进展情况基本上以数字形式反映至会计信息系统,由会计信息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然后一方面向企业内各部门提供评价其业务过程及相关活动的会计信息,帮助这些部门更好地管理;另一方面向投资者、债权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会计信息系统好比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不断从外界接受新信息进行处理,再输出各类相关、有用的信息,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以制造企业为例,在构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时,首先分析产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合作伙伴,分析自己的信息需求,如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种类、质量、价格、生产能力以及销售商的市场销售情况、顾客反映等,结合考虑合作伙伴管理信息系统的外部数据交换结构,规划自己管理信息系统的对外信息交换界面。接着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确定核心流程,优化核心流程的主要环节:接受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营销分销售后服务。分析每一环节所需信息及环节间的相互信息传递,建立信息分系统模型。然后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需信息及它与其他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模型,最后进行整合,完成信息系统的构建。由此可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融合现代管理思想、信息技术的一项工程。

基于企业流程再造思想的管理信息系统,较之以前的管理信息系统有极大的优越之处。以前构建管理信息系统都是基于旧的运营模式,从职能部门角度提出信息需求;而运用企业流程再造思想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则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有利于优化运营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经营管理。

二、IT给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带来新的发展

在当今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又有了新的发展契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经历了PC单机PC局域网Windows平台的阶段,现在正迈向互联网阶段。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构建管理信息系统时要考虑信息取得的授权问题和安全问题。由于有些信息资料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企业必须对信息使用者进行信息获得的授权。信息使用者只能在授权范围内,查阅信息。企业内部网(Intranet)可连接到外部国际网(Internet)成为其一部分,当有安全需要时,可采用“防火墙”技术与国际网隔离。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4篇

1现行HACCP关注的是制造过程HACCP,即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中文名称为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HACCP是通过对食品制造过程中的危害进行评估、控制及监测的系统方法,即通过对制造过程中各个步骤的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关键控制点并对其进行控制和监测,也就是说HACCP的工作对象是制造过程,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卫生。

2药品研发QbD

2.1什么是QbDQbD即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byDesign)。根据IC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Har-monizationofTechnicalRequirementsforRegistra-tionofPharmaceuticalsforHumanUse,简称ICH,即人用药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议)Q8(R2)PartII的定义,QbD是一种开发的系统化方法,其开始于预先确定的目标,强调对生产和工艺的理解和对工艺的控制,以健全的科学研究和质量风险管理为基础。美国FDA认为,QbD是cGMP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科学的、基于风险的全面主动的药物开发方法,是从药品概念到工业化的精心设计,是对产品属性、生产工艺与产品性能之间关系的透彻理解。具体来讲,QbD的实施流程分为两大部分,即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及开发以及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1)第一部分:产品和工艺的设计及开发过程:首先定义目标产品质量概况(QualityTargetProductProfile,QTPP),即一个预期的药品质量特性概括,能完美地确保药品的预期质量,并考虑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后通过实验设计(DOE),识别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QualityAttribute,CQA),确立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ProcessParameter,CPP),设计可以重复稳健地符合产品关键质量属性的生产配方和工艺。

(2)第二部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在第一部分工作的基础上,理解物料及工艺参数对产品关键质量属性(CQA)的影响,确定并控制物料和工艺的变差源头,建立控制策略并对工艺进行持续监测与升级以确保产品质量的一贯性。实际上QbD包括上市前的产品设计和工艺设计,以及上市后的工艺实施及持续改进。

2.2QbD是重大的质量管理思想转变

在2002年之前,质量管理的主流思想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对产品质量控制的主要精力放在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即生产过程上,美国FDA的主要精力用在现场cGMP认证现场检查上和突发事件处理上。但是,此质量管理思想也有不足之处,即如果药品的研发阶段,该药品的生产工艺并没有经过充分的优化、筛选、验证,那么即使严格按照工艺生产,仍不能保证所生产药品的质量。2002年美国FDA评估了药物生产方面持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并在2004年了最终报告,在报告中除了鼓励药品行业建立基于风险的质量管理系统、将新的制造科学引入法规监管等等外,还提出了对药品行业的理想状态,就是打造最大化的高效、敏捷和灵活的医药制造业,可靠地生产高品质的产品而不需要额外的法规监管。这就需要将质量管理从原制造过程前移至研发设计过程,于是诞生了QbD。美国FDA于2006年正式启动了质量源于设计(QbD),即强调从新品开发研发设计开始就要考虑最终产品的质量,这就形成了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即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同年ICHQ8正式纳入QbD思想。2009年ICHQ8(R1)终稿确定。中国自2006年起一直与美国FDA交流QbD的思想和理念,并从2008年起每年都邀请各方专家召开QbD年度研讨会。据称,中国FDA将在2014年版GMP中加入QbD要求。QbD将研发、审评、生产和监管等多个单元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根本上为提高药品质量奠定了科学基础,为药品监管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手段。

2.3药物开发QbD原理

对我们的启示通过对QbD的思想方法以及发展历程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药物研发由传统研发向QbD转变对我们的启发是很大的:

2.3.1质量管理及控制前移由事中控制(生产制造过程控制)向事前控制(研发设计控制)转变,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堵住质量风险或潜在质量风险的源头,从而保证产品质量。

2.3.2减少质量波动QbD在深入了解和研究生产工艺及其与关键质量属性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质量及工艺控制策略,可以减少或消除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或潜在质量风险,从而减少质量波动。

2.3.3产品质量具备可预测性通过在研发设计阶段对新品开发的配方和工艺进行深入研究,并确定工艺与关键质量属性的关系,任何工艺变动或工艺设置都可预测其所影响到的关键质量属性的变化趋势,因此,使得产品质量具备可预测性。

2.3.4增强工艺可控制性QbD要求在研发设计阶段积累更多数据支持,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工艺过程,并加强工艺的可控制性。

2.3.5更容易找出质量风险或偏差(质量、工艺等)的根源QbD在研发设计阶段对物料属性、工艺及配方等的作用机理以及它们的变动对关键质量属性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一旦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任何质量风险或偏差,都可通过回顾在研发设计阶段所积累的数据以及对产品、工艺等的深入认识轻易找出风险或偏差的根源,从而通过消除引起风险或偏差的根源,保证产品质量。

2.3.6加快对变更或突发事件的响应通过对工艺及其机理的深入了解,在发生变更或突发事件时,可简介及对我们的启示以依据在研发设计阶段的翔实数据进行快速决策,从而进行快速响应。

3中草药健康产业HACCP管理探讨

3.1探讨一

为什么中草药健康产业HACCP管理需要学习QbD原理?在中国,目前中草药健康产业虽然是按照食品大类进行监管和控制,但其质量属性介于普通食品和药品之间,偏向于药品质量属性,因此,中草药健康产业的质量、法规及监管等要求也更高,比如中草药健康产业需要进行注册/申报,并有严格的中草药健康产业-保健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因此,中草药健康产业HAACP很适合学习和借鉴QbD的原理,将HACCP管理前移。QbD工作起点是定义目标产品质量概况。根据ICHQ8(R2)的定义,目标产品质量概况就一个预期的药品质量特性概括,能完美地确保药品的预期质量,并考虑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就是说QbD所要求的目标产品质量概况也包括产品的安全性方面的属性,由此也说明中草药健康产业HACCP很适合学习和借鉴QbD的原理。在现行HACCP实践中若对产品关键安全属性、物料关键属性、关键控制参数、控制策略以及这些属性之前的相互影响等的数据或机理缺乏深入研发和理解,则不能建立有效的HACCP控制系统。(见表1)

3.2探讨二

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HACCP管理可以借鉴和学习哪些QbD原理?

3.2.1事前监管原理借鉴QbD原理建立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HACCP管理系统(SafetybyDesign,SbD,即食品安全源于设计),在条件成熟时,由国家FDA决定是否引入监管要求。

3.2.2事前控制原理即从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开始就在控制产品质量的同时考虑产品关键安全属性,将生产过程控制前移至研发设计阶段控制。

3.2.3深入探究原理通过实验设计,建立坚实的数据基础,明确各因素的机理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深入研究新品开发关键安全属性和关键工艺参数、物料属性等之间的关系,通过DOE等实验设计确定关键工艺等。

3.3探讨三

如何建立中草药健康产业新品开发HACCP管理系统实例模型?笔者运用以上原则,设计和建立了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中草药健康产品新品开发HACCP管理系统模型,将HACCP控制前移至产品设计过程,并将HACCP控制要求与产品设计过程质量管理流程相结合。(见图1)

4小结

系统管理论文范文第15篇

关键词:系统桥梁分形

一、系统论

1945年贝塔郎菲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新思维,随后维纳、申农分别提出了控制论和信息论,从而使得人们对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看法由机械整体性发展到系统整体性。60~70年代间,系统科学出现了耗散结构论(普里高津)、协同论(哈肯)、超循环论(艾根)和突变论(托姆),主要讨论系统的存在、发展和消亡,强调任何一个净化系统都能够自行组织,并且不同要素之间具有协调作用。70年代以来,对系统最核心的问题即系统机制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出现了对系统机制解释的混饨理论、分形理论、孤波理论等,构成了系统动力学理论,主要考察系统的非线性机制。

凡物皆系统,考察任何系统都要对其要素、结构、功能、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性:①加和性和非加和性;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③整体功能取决于要素、结构和环境;④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处于非平衡态,需要外加的能量(或信息)来维持,因此,能够产生新的结构的系统一定是开放的。系统远离平衡态失稳以至形成新的结构要依赖于非线性的反常涨落。涨落在远离平衡时起驱动作用,不可逆性会导致新的结构,产生新的质。

系统论已被应用于很多领域,本文旨在应用系统研究的思想来系统地理解桥梁结构的一些新领域,进而将系统机制理论引入桥梁系统的研究。

二、桥架结构系统

桥梁是由多种材料、不同结构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桥梁结构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及环境的简要示意图。桥梁结构系统是桥梁工程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同的桥梁结构体系又构成各个更低层次的子系统。要素中的各种基本构件也构成一个层面上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环境。

桥梁结构系统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单个基本构件,比如单个梁构件,是无法实现跨越峡谷甚至海峡的目的的,而多个构件按照一定的构造规则组成悬索桥或斜拉桥就可以实现。结构系统的整体功能取决于构件单元、结构体系和环境状况,其中起决定性的是系统的结构,通常只有大跨斜拉桥和悬索桥才能作为跨海大桥的候选桥型,对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地区,应选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系统,如连续刚构、斜拉桥等,或对连续梁等桥型进行结构的改进,设计支座单元,达到减震目的。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远离平衡状态的非平衡区内,在非线性的非平衡作用下系统演化方向是不确定的,系统的平衡可能失稳,发生突变或分又,系统呈现出新的结构稳定状态。这种结构是一种非平衡的结构,接受环境注入系统的负熵流才能稳定。桥梁的非线同样体现了这一思想,桥梁的失稳为系统突变所致,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桥梁系统的延性抗震性能也是结构非线性性能的体现。

三、桥架结构的系统研究思路

1.系统识别与健康监测

结构系统识别是通过试验和计算机来实现对结构的建模。桥梁结构可以看作一?quot;灰箱"系统,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桥梁结构,一定的输入对应一定的输出,通过对系统输出和输入的分析,可以实现对结构系统的判断和识别。对这样一个灰箱的识别首先应确立一个由梁整体监测的许多困难,对桥梁在使用年限内工作特性的变化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难以建立客观同一的桥梁状态评估标准。所以整个技术的成功开发乃至系统目标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更好地结合系统自身的要素、结构和系统工作环境。

具体实现桥梁结构系统的健康监测与状态评估,当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2】

(1)针对系统输出:开发和应用以无线通讯技术为手段的数据采集系统;开发能适用于交通荷载风荷载及定点测试荷载的传感器最优布设技术;

(2)针对系统输入和输出的反向分析:采用动态边界子结构原理,开发以结构模型修正法为基础的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研究非线性结构模型的时域评估方法及系统识别技术;寻找更适合桥梁监测的新指纹;开发桥梁观察与监测收据管理系统及决策专家系统;综合良态建模技术,改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

(3)系统分析的终端应用:根据观察与监测的结果分析实桥的剩余承载能力;建立桥梁安全准则及能用于桥梁整个寿命过程经济评价的估价模型。

2.系统控制

古典控制理论起源于本世纪20年代,主要以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为研究对象,以频率法为主要方法研究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50年代以来,逐渐出现了多变量系统、系统灵敏度分析、动态系统测试状态空间方法和Bellman动态规划等现代控制理论方法【5】。

在系统与控制理论中,主要研究动力学系统。桥梁结构在动力荷载作用下,表现为不确定性的随机系统,其非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尤其在桥梁的抗震和抗风领域,近年来从传统的抗震抗风设计思路发展到结构控制思想。目前的结构控制方式主要有被动控制、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被动控制是通过支座、阻尼器等装置来消耗输入系统的外部环境能量;主动控制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主动施加外部能量来抵消和消耗环境输入能量,使偏高平衡状态的系统在新的注入能量流作用下找到平衡。

早在1890年,最早的隔震器就产生了,当前已应用的有叠层橡胶、旋转弹簧等多种支座和弹塑性、粘性、干摩擦等阻尼器用于对系统的被动控制。Constantinou在1991年提出了采用位移控制装置和滑动支座相结合的滑动隔震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输入能量向结构系统的传递[4].

有些主动控制技术(如AMD)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在日本已经建成了一批主动控制的建筑。通过主动控制,一方面可以用最有效的方法抵抗外部激励,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减小输入到结构上的激励水平。当前有主动连杆控制技术和主动调质阻尼器系统(AMD)技术实现对系统的主动控制。混合控制系统当前主要有对振动控制系统、混合基础隔震系统和可变阻尼系统。当前的这些技术还处于发展之中,不但在桥梁抗震抗风领域,而且在房屋等建筑领域甚至是整个土木工程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系统非线性机理

传统自然科学趋向于强调稳定、有序、单一、均匀与平衡,带有线性的色彩,到本世纪70年代前后,自然科学的锋芒开始转向现实世界的失稳、无序、多重性、不均匀和非平衡等方面。非线性系统已成为自然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为非线性是一切复杂现象的本源[5]。

1973年,费根包姆提出的混饨理论大大推进了非线性理论在系统科学中的应用,混饨理论、分形论、孤波理论共同构成系统动力学理论,探讨系统的非线性机制。桥梁结构系统也是一个混饨系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可分解性和存在规律性,而且这一混饨系统具有分形性质,即自相似性。这里重点讨论桥梁系统动力学行为特别是桥梁抗震系统中的分形特征。

(1)分形与分维

1977年,Mandelbrot出版了专著《分形、机遇和维数》(Fractal:Form,ChanceandDimension,Freemen,SanFrancisco,1977),标志着分形理论的诞生。分形是其组成部分以某种方式与整体相似的形,即分形是指一类无规则、混乱而复杂但其局部与整体有相似性的体系。

数学家按一定的规则构造出具有严格自相似性的规则分形集合。如康托尔三分集、谢尔宾斯基垫片、柯曲折线等。柯曲折线的结构,具有严格的自相似性。自然界中被认为是分形系统的海岸线、云层边缘、地球表面、断口表面以及液体湍流等,没有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形,其自相似性是近似的或统计意义上的相似,分形自然体在局部和整体的某种相似性通常只是在某些特定的尺度范围内才成立,这些尺度范围被称为"无标度区",这种只在无标度区内具有自相似性的分形也称随机分形。形态(结构)、信息、功能或时间上具有自相似性的客体称为广义分形[6]。

在实际问题中,为了考察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局部和整体的相似性,只要检验该事物是否存在"无标度区"即可。以尺度r把事物分成N个相似的部分,对变化的r画出igr-lgN曲线,然后检验曲线上是否存在明显的直线段,直线段对应的r的区域即是无标度区。此方法的理论依据是自相似集的相似维数(一lgN/lgr)是不依赖于尺度r的一个常数。分维是描述分形特征的定量参数,因为所描述的具体对象不同,分维计算的具体形式也有多种,如相似维数、容量维数、信息维数、关联维数、集团分维和质量分维等。

地震学界已开始对地震的时、空、强度分维及其多分维进行了大量研究。普遍认为地震是多重分形的。分维值在地震前后的变化为探讨地震前兆场的复杂性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在桥梁抗震中,结构破坏与地震输入和结构反应特征有关。从弹性反应谱的三联谱中,很容易发现无论是岩石场地弹性反应谱还是结构的弹性反应谱均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P.S.Symonds对一个具有两个自由度的梁构件模型在瞬时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弹塑性反应进行了分维研究,计算得自相似维数为0.78,表明位移反应图对冲击荷载标度具有独立性[7]。

(2)桥梁抗震及分形特征

如同分形广泛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中一样,分形同样存在于桥梁抗震领域[10]

①作为输入荷载的地震动,其能量具有分形特征,而且能量分维Dfe有可能成为地震预报的新参数。

②地震动反应谱,作为地震动特性与结构动力反应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结构,它也决定了结构反应的分形特征,特别是以周期为标度,结构反应应该与反应谱具有一致的无标度区。

③对墩柱破坏准则的研究发现,变形一能量双重破坏准则的破坏指数是划分桥梁域往不同破坏程度的合理指标,以输入地震动的峰值或以墩柱体积配箍率为标度,破坏指数具有近似分维特征。建立连续梁桥等代分析模型,代替复杂的结构有限元模式来分析结构的地震反应。通过理论分析与桥例计算可见,以刚度比为标度,结构周期、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反应存在无标度区;以周期为标度.墩底弯矩和墩顶位移反应同样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与反应谱所体现的分形特征一致【8】。

结合南京长江二桥南汉桥和杨浦大桥两个桥例,建立有限元模型,考虑边跨主跨跨径比、梁墩刚度、局部构件、支座单元等对结构动力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对于不同的标度,无论是跨度比、梁墩刚度比还是支座的刚度等等。动力反应都表现出近似多重分形特征,分维值可以反映动力反应对于不同标度的敏感程度【9】。

研究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是否具有分形特征,是分形和分维概念应用于桥梁结构动力分析领域中的关键点。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已有实桥动力特性资料的统计和桥例分析可见[10]:

①斜拉桥的纵飘基频对于跨径尺度,主塔侧弯基频对于塔高,体系坚弯基频对于跨径,侧弯基频对于跨宽比以及扭转基频对于跨径都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分形特征。

②悬索桥竖弯基频、侧弯基频及扭转基频对于跨径或主缆垂度,具有统计分形特征,利用分数维,可以得到比常用估算公式更为接近实桥值的基频简化计算公式。

③对于梁桥动力特性的大量实测结果表明,简支梁桥基频对于跨径标度是分维为0.923~0.933的统计分形结构。以桥长为标度,小跨径桥梁的基本侧向周期分维为1.20。桥梁结构系统涉及参数多,统一的规律多存在于定性阶段。分维的概念使得对于性质的认识可以定量描述,正如在许多领域,分维对非线性、无规则现象的描述那样。显然,这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艰辛的努力。以上分析表明,混饨系统存在规律性,分形就是描述这种规律的一种理论,事实上,分形规律不仅仅在桥梁抗震领域存在,在桥梁大系统中乃至整个土木工程领域中都广泛存在着。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

(1)桥梁结构是一个要素和结构复杂、具有生存环境和结构功能的动力学系统;

(2)系统最关键的部分--结构是桥梁结构系统识别和健康监测的重点,特别是结构的指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