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非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论文范文

非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论文范文

时间:2022-09-02 04:07:08

非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论文

一、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公允价值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为更好地理解公允价值的产生、应用和发展,有必要系统分析其理论基础。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信息不对称体现了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只要存在非活跃市场,就会有信息不对称。理性经济人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极有可能使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他方利益。在证券发行市场上会出现“柠檬现象”,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问题。此外,在委托双方执行合同过程中,人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寻租败德,浑水摸鱼,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使另一方利益遭受损失,道德风险就不可避免。市场的功能和定价机制与市场的活跃程度成正比,因此非活跃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明显,逆向选择导致市场效率低下,严重时会致使市场失灵,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随之上升。

(二)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指对资产在某一时点(评估基准日)的现实价值作出合理的评估,资产的取得时间、功能及成本等是评估时需重点关注的因素。公允价值代表资产的内在价值,而寻找资产的内在价值是资产评估的目的所在,可见“内在价值”是连接公允价值和资产评估的桥梁。作为专业技能工作,虽然资产评估与会计在工作方法和方式上各有其特点,但从理论发展和现实需求的角度看,两者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评估方法与资产评估的关系尤为紧密。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特殊性使其计量必须由独立专业的外部机构保障其可靠性。综上可知,公允价值符合资产评估理论。

(三)市场参与者观市场参与者观强调资产的计量要以市场参与者的“最高最佳使用”为前提,负债的计量要考虑“违约风险”问题。市场参与者观要求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主体使用的参数和技术与市场参与者在资产和负债定价时可能使用的假设保持一致,更好地体现了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主体对资产和负债价值认定的本质。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明确指出,公允价值计量的目标是确定计量日出售资产收到或转移负债支付的价格,即脱手价格;即便采用不可观察参数,脱手价计量目标仍保持不变。公允价值计量中贯彻市场参与者观是实现脱手价目标的必要条件,即使在非活跃市场上采用第二、三层次的输入值进行计量,报告主体仍要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视角和立场对搜集到的可观察输入值和重要的不可观察输入值进行评估、调整后采用估值技术进行公允价值计量。

二、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困境

我国于2014年1月26日颁布的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为活跃市场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清晰统一的框架,但并未对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如何计量提供相应的指南,致使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在理论和实务应用中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下面就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非活跃市场上遇到的困境进行解读。

(一)市场环境不完善作为世界通用性商业语言,会计的发展具有反应性,能适时地反映会计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首先,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和经济转轨国家,市场准入门槛高,利率市场化改革仍在健全和完善中,市场监管不到位,非活跃市场上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可能存在外部性和市场失灵。其次,受地域范围的限制和技术手段落后的影响,我国市场集中度不高,未在规模和地域分布上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结构,导致公允价值层级输入值质量不高,市场中获取的价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场的公允性,导致市价参考价值不大。最后,市场参与者成熟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低,主要表现在: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参与者市场化程度低,对会计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较低;市场参与者结构失衡,比例不协调;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多以短期获利为目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市场参与者知识层次偏低,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应用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同时存在缺乏独立专业的第三方定价机构等问题。[5]综上所述,新兴经济体国家市场环境的不成熟使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的应用严重受阻。

(二)公允价值评估方法的局限性输入值和估值模型的选择是估值技术应用的关键,输入值分为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非活跃市场上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都要进行评估,计量结果会因输入值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破坏了输入值与公允价值整体层级的对应关系。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模型具有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一方面,三种估值方法的使用都依赖一定的前提条件和技术参数,运用市场法要确定参照物、调整差异和确定价值;这用成本法不仅要确定被估对象的重置成本,还要对被估对象的实体性贬值、功能性贬值、经济性贬值等贬值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收益法要求对未来现金流量和时间、风险与时间、风险等相匹配的折现率及所用现值计算公式等进行合理预测。这些因素使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难度增大。[6]另一方面,准则对如何选择估值技术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没有为各种估值模型的使用前提和范围提供统一的参照标准,导致各种方法的计量结果差异较大,很难准确判断哪种结果更科学合理。如非活跃市场上应用最多的收益法,不能简单套用活跃市场上的收益法计量模型,因为通常基于封闭市场环境的现值法、期权定价模型、二进制模型、多期收益模型等估值模型在进行估值时,很少将市场参与者的信用风险和计量对象的流动性风险考虑在内。估值技术的操作复杂性导致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的推广应用难度加大。[1]

(三)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仍存在很多缺陷。首先,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看,“一股独大”现象并未消除,大股东仍然占据绝对控制权,使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受阻,从而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股权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公司治理机制效率低下,在缺乏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结构下,一些道德观和诚信意识缺失的管理层,对不存在活跃市场需要使用公允价值较低层级进行会计处理的交易事项,表现出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应用为管理层操纵利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与公允价值公平公正的计量观南辕北辙。另外,公司内部监管机构的治理和监督能力有限,不能有效控制公司管理层利用职权进行在职消费的行为,不能有效制止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存在扭曲公允价值信息的风险。可见,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备,从内部阻碍了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的发展应用。

(四)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难以胜任首先,在已披露的使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资产中,80%以上来自非活跃市场,需要使用第二和第三层级的方法进行估值,估值过程涉及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与公允价值计量层级中涉及的价值评估和判断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且随着估值对象的复杂化、综合化及估值技术的演变,评估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给会计人员的技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次,新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刚刚颁布且内容较为复杂,导致知识体系不健全、缺乏随机应变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且对公允价值的理解本身就不透彻的会计人员难以理解并掌握新准则的精髓。再次,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二和第三层级的估值涉及较多的职业判断。因此,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公允价值层级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若会计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抵御外界利益诱惑,就可能为满足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三、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层级应用的对策

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作为公允价值计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中存在的困境直接制约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完善。下面就公允价值在我国非活跃市场上存在的困境,提出相关对策。

(一)改善市场环境,为公允价值计量孕育土壤市场的发展完善是解决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困境的关键,采用估值技术计量非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时,准确无误的市场信息能保证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精准度,使公允价值的估值最终落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因此我国应加快完善市场环境。一方面要加快经济市场化建设,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度发达的商品交易体系和容量大、时效性强的信息平台,持续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降低公允价值信息收集和管理成本,提高获取公允价值信息的效率,缓解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公允价值低层级所用输入值具有可验证性,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臆断,确保使用第三层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比如新型产业等)结果真实可靠,从而提高企业应用公允价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推进我国的资本、债券、外汇等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消除地域限制,扩大市场交易范围;破除行业壁垒,鼓励混合经营,引入充分的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市场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空间保证。[7]

(二)完善资产评估体系为提高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估值结果的可靠性,应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提供额外的应用指南。首先,指南应提供有关市场活跃程度的判断依据,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估值模型和参数选择问题。其次,指南应规定不同估值模型的使用条件和示例,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合理使用各模型,减少模型选择的随意性。同时加强对参数和模型选择及核实验证的培训,确保计量结果的可靠性。再次,由于估值模型自身的局限性,并未使所有的估值因素都在模型中得到反映,因此需要对直接采用模型计量的结果进行估值调整,以精准掌握计量对象现金流量的数额和时间序列、选择权的条件及其保护等因素。指南应提供估值调整的操作案例,使会计人员更好地掌握估值调整技术。最后,加快独立专业第三方估值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使其为公允价值估值提供更多的保障,降低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的获取成本和实施成本。完善的资产评估方法,是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推广应用的基石。[6]

(三)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督机制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允价值应用不可或缺的内部环境,是抵御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计量风险的重要屏障,同时可以缓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公司治理的关键在于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之间高效的权力制衡机制,保证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监督和制约。同时允许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咨询顾问和评估师进入董事会,增强董事会的专业化和多样性及履行职责的能力。为使公允价值计量在非活跃市场上得到有效的应用,还要细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职能,防止两权重叠;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约束,从根本上杜绝管理层的利润操纵行为。[8]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督体系,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互动机制,增强监管效能;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行业自律为辅,金融机构内控和社会监管相协调的立体化、多层次的监管系统,对市场的准入、运营和退出实施全方位可持续监控,以“铁的纪律”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保驾护航。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公允价值的估计性要求会计人员除具有丰富的专业水平和实践经验外,还要构建与会计相关的经济、金融、评估和外汇等方面的知识体系。因此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更新其知识和观念。第一,会计人员应多关注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领会该准则的精髓,了解该准则的新思维、新方法,甄别不同的估值模型的选择和应用,掌握不同估值方法的应用原理、计算步骤、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以更好地应用资产评估方法。第二,会计人员高尚的职业操守是公允价值在非活跃市场上全面应用的必备条件,也是降低公允价值计量成本的关键。加强守法和诚信教育,使会计人员在非活跃市场上应用公允价值时保持应有的职业操守,从源头上杜绝虚假信息的。第三,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养一大批具备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会计顶尖人才。总之,会计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有效运行提供保障。系统研究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问题能为非流动、非活跃、非理性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提供应用指南,尤其有利于解决新兴经济体和经济转型国家公允价值计量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利于降低非活跃市场上公允价值计量估值的复杂性,为最终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全面推广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作者:宋娜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非活跃市场上的公允价值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llw/gyjzlw/653226.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