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4篇)范文

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4篇)范文

时间:2022-06-20 03:29:01

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4篇)

第一篇: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地震灾害的研究越来越多,近几年来,地质灾害带来人民群众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在有些重大地震灾害中,还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所以,无论是对地质环境的研究和分析,还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防御,都需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有助于为后期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提供较多较完善的对策。本文就我国的地质环境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防治

因为地球的地壳处在时常是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这种现象会造成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进而造成一定的地质灾害。尤其是人类对于大自然的改造过程中,这些改造可能和板块运动之间并不相符,因此,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这几年来,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非常高,会对人民群众自身的居住环境以及生命财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地质灾害是所有自然灾害中发生几率最高的一种灾害。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进一步控制和预防,只有这样,才是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几率的关键所在。此外,对地质环境的深入掌控和了解,采取行之有效地防治措施,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防治效果。

1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对于地震灾害本身而言,其发生灾害的区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要对地震区域进行一定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时间进行了解和掌握,就需要对气象和人类自身的活动条件作一研究。从地震发生的原因上来看,比较稳定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了地域内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此外,还包括地质单元组合等,由于这些原因极少甚至从来没有受到过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发生任何变化,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性,所以,上述原因都是由于地震的分布区域下决定的。然而气象和人类活动都是其发生地震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由于时间的变化而影响的,地震发生的时空分布规律来自于气象和人类活动以及基础条件组合状况来决定的。所以,对于地震发生最为有效的变量,就是在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对其进行分类,此外,还要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基础原因作一分析。

2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地质灾害从发生的结果来分,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如滑坡、崩塌、采空塌陷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导致滑坡、崩塌产生的原因主要为:第一,地形地貌的影响;第二,地层岩性的影响;第三,地质构造的影响;第四,地表水及降雨的影响;第五,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归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地形地貌及地质本身的因素,人为因素主要指人们对自然改造的行为。

2.1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

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监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强相关的预警设备,保证每个监测预警环节的正常运行。从总体上来看,在各种危险或者隐患还存在的时候,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都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在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方面:1)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我国现在基本已经建设起了全面的气象和水利方面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所以每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从而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滑坡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以及容易出现山洪的地方,如果这里的人口有非常的密集,其城镇高多建立在峡谷地带。这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通过要加强其设备监测的专业性,从而做到全面的监测和预防。2)在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把传统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合。比如随着现代信息网路技术的不但发展,可以采用电视、网络和手机信息等方式进行预警,并且要做到全面的覆盖。而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采用广播、鸣锣和有线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灾害预警,从而保证人们可以及时接受到预警消息。3)在进行灾难检测和预警的时候,要加强群众和人民的联动工作。在现代我国所采用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的方法就是群防群策,在很多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监测预警任务主要就是靠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来完成的。因此,在现代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在对灾难进行防御和预警不太重视,要利用好群防群测的这样的方法。所以政府要百姓进行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那些自发参与到这样活动中的老百姓,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而且在这样的发展中,可以发放给他们一些简便有效的设备。

2.2要综合采取防治措施

因为我国的国土面积非常广阔,地形复杂,所以在我国各地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灾难发生。所以面对这样的复杂的地形,我国也要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治理。1)采用开科学的方法对灾难进行治理。首先要对工程治理方案进行论证,从而选择出最为合理的方案,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2)对重点灾难区域进行监测,同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御和监测,同时我们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所以要加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有效的监测,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和治理方案。减少其中的经济损失。3)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的时候,要做到综合的治理,最终可达到恢复周围的地质环境的程度,对发生相关的灾害进行有效的治理。同时要对小河流进行有效的治理,加固那些所谓的病险水库,从而做好各种生灾害地区环境的治理,这些工作和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4)建立健全防控和预测的机制,其主要针对的是地面塌陷、沉降和地面裂缝等情况。地面沉降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对地下进行开采,从而引发地质松动,从而造成相关的沉陷现象的出现。因此,所在针对这样的事情进行防护的时候,要对地形进行有效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对地下资源进行开采,从而做好相关的地面沉降联防联控的工作。在工作中,除了要预防地面沉降、塌陷以及裂缝等现象,还要对对地下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进行有效的加固工作,而且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在进行的审批的时候,要对程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避免因为地下水开采、矿产开发等情况,从而引起地面的沉降、塌陷和裂缝等灾害的出现。

2.3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首先应当在进行救援工作的过程当中,有效地提高我国救援人员在针对地质灾害过程中的应变能力。其次基层组织一定要加强对基层人员的防范措施工作,增强防范意识,并且在汛期的时候,加强针对防护措施的监察检查工作,有效的安排专人针对地质灾害频发点、隐患点、困难点进行良好的监察巡视。另外一定要提高当地群找到安全意识,不但的加强应急避险的演练。3总结伴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一定要有效的针对地质灾害进行改善、整合,提高当地人民针对地址灾害的安全意识,加强应急避险的演练工作,为保证人们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且有效的避免对受灾地区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的危害。并且切实地针对地质灾害与当地的环境进行进行紧密的结合,强化人们的预防灾害和应对灾害时的快速反应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璧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130-131.

作者:唐勇 单位:重庆川九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篇: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策略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自然灾害,特别是地质灾害的频发,严重危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了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通常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包括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泥石流、滑坡等,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及防治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可谓是任重而道远。本文就对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一个国家,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具有时间上的突发性和区域空间上的规律性,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做好相应地监测与防治工作[1]。为了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我国地质调查局组织了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综合区划与评价,制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的整体规划,其中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与易发性评价成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如何有效监测与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业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现状分析

地质灾害是指人们在工作或活动时对当地的自然地质或地质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如:泥石流、煤层自燃、土地沙化、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对社会与人类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工业发电与工程建造等活动产生的地质灾害,会对人类的安全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危害。可以说,地质灾害的发生属于极为复杂的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当前现有的治理措施及监测方法虽能够降低与环缓解地质灾害的损毁程度,但是不能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的发生[2]。要想科学防治地质灾害,必须要合理运用新技术,综合分析降雨、人类活动、地貌地形等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的程度,做好地质灾害的预报和预警工作,实现地质灾害监测的系统化及数据化。现阶段,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措施多是以设计应用预报预警模型为主,如数理统计模型、模糊数学评判模型等,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分形理论模型、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模型等的应用日趋广泛。值得注意的是,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不仅要做到统筹兼顾,还需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到重点突出,具体如下:(1)管理层面:构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机制和新体系,对全社会各方力量进行动员,积极落实治理责任;(2)空间布局层面:将重点治理与监测工程设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或人口密集地区;(3)时间分布层面:地质灾害治理与监测的重点可为每年的汛期前;(4)工作安排层面:重点巩固业务基础,做好监测预报和保护工作,适当改进规划指导,扩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水平[3]。

2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的措施

2.1监测措施

要想做好地质灾害监测工作,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积极开展基础调查工作,对区域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与分布情况进行查明,准确把握危险区和易发区,构建科学合理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2)按照“群专结合、群测群防”的原则构建监测网络体系,将地质灾害防灾预警体系应用于重点放置区域。(3)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自筹资金的力度,积极争取省市和国家的专项预防基金,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4)集中力量做好每年汛期中和汛期前的地质灾害防治监测工作,如汛期之前认真巡查险情,汛期中加强监测,汛期后认真复查,以便消除主要灾害隐患点。相关部门接到险情报告或发现险情,应该及时赶赴现场对险情进行鉴定,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策略,科学制定灾害发生时的群众撤离路线[4]。(5)对建设用地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方式进行工程建设用地与矿山建设用地等;同时对新建的民宅选址进行严格规范,新建的民宅必须要综合分析地质灾害隐患,以免出现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6)借助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水平的提高,并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地学研究成果,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改善当前地质灾害防治科技含量低的现状。(7)规范开采利用矿山,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加大与生态建设相关的投入,做好退耕还草与退耕还林等一系列工作。

2.2防治措施

从常见地质灾害的成因和类型出发,地质灾害可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方面进行防治。首先,生物工程措施。生物工程方案作为一种战略性的防治方案,从长远的角度而言能够发挥出标本兼治的效果。当前我国的许多地质灾害多是因人们耕种和人工乱挖等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而导致斜坡失去稳定性,采用生物工程防治方法可以有效预防水土流失,减少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灾害的发生。通常生物工程措施涉及退耕还草还林、保护现有植被等,通过重建与生态恢复来提高林草的覆盖率。当然在生态重建或恢复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科学的方法与观点,通过分析研究恰当选择经济效益好且能保护水土的林草,达到开放式防治的目的。其次,工程治理措施。一是泥石流的防治。在防治泥石流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排导槽与拦挡坝的方式,其中排导槽主要是利用若人工改造或修建的沟道,使泥石流顺畅排入到下游泄入主河道中,沟体可以通过衬砌的方式减少水流的冲刷。而拦挡坝主要是将拦挡坝修筑在泥石流沟口以上,达到拦住滚石和泥沙的目的;同时根据坝体所处的泥石流体淤积速度与冲击力、松散物量、历史降水量等,有效考虑坝体的高度与厚度,以免工程失效[5]。二是崩塌的防治。(1)削坡减荷:滑坡体具有较好的厚度,无法全部清除,这时可以适当挖去一部分使坡度变缓,促进其稳定性的提高。当然在计算稳定性时应结合具体点的地质条件与地貌地形等,以基岩的层面、节理、裂隙等产状为依据进行计算。(2)开挖:开挖清除不稳定的岩体来消除隐患,如果推移式滑坡体的厚度较薄,可以在后缘进行开挖削方处理,详细分析其是否会引起其他连锁反应或产生新的滑坡。(3)锚固:其主要是采用抗滑计算后,根据滑体的适当部位进行打井作业,使其达到滑床的一定深度,然后在滑床上锚固滑体,增强抗滑性。

3结语

总之,为了保证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合理选择监测方法和防灾方案,通过科学可靠的地质研究来构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机制,确保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地质灾害发展的不断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按照“适宜性、针对性”的原则进行防治,以便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勇.梅州市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规划[J].水土保持通报,2013,01:188~191,274.

[2]刘淑梅,杨培奇,张建华,丛日盛,丁丽娜.地质灾害监测及防治措施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3:35.

[3]密士文,周厚侠,王翔,马爱功.临沂市地质灾害防治现状及监测预警体系构想[J].山东国土资源,2014,11:48~51.

[4]董兵.论地质灾害的防治与监测[J].科技资讯,2014,05:35.

[5]林永成.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变形监测应用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4,13:251.

作者:于漫江 单位:恩施州地质灾害监测防治中心

第三篇:村镇地质灾害临灾识别与防治

摘要: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城市,地貌类型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北部为平原区。济南市地质灾害发育,类型齐全,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5类。据地质灾害调查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型地质灾害点257处,其中近80%分布在南部山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为主,威胁当地村镇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发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和成效,在总结多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验及他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济南南部村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识别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特点提出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2016年,济南南部山区村镇共发生地质灾害11起,由于临灾识别和防治措施到位,未出现一例人员伤亡,为济南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有效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山区村镇;地质灾害;临灾识别;防治措施;济南市

0引言

济南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山东省省会城市,素以泉水众多、清洌甘甜而闻名于世,有“济南泉水甲天下”和“泉城”之美誉。济南市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地貌变化较大,地质构造复杂,裂隙发育,沟谷纵横,河流源短流急。南部山区村镇人类活动强烈,切坡建房、修路、开山采石、砍伐植被、斜坡堆放松散堆积物现象严重,遇降雨、震动等因素影响,易突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据统计,从2010年开始,济南市南部山区发生多起地质灾害,不但给当地村镇造成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当地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对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危险识别,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办法,对减少或避免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发生可能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1地质灾害基本分布特征

济南市南部山区主要包括历下区中部、南部与市中区南部,历城区西营、柳埠、高尔、彩石,长清区张夏、崮山、万德镇,章丘区东南部、垛庄镇中部和西南部及曹范镇南部,平阴县南部等地区。济南市南部山区地质灾害类型主要分为3类:崩塌、滑坡、泥石流。据资料统计,截至2016年底,济南市共查明地质灾害点257处,济南南部山区各类地质灾害点(崩塌、滑塌和泥石流)共计198处,其中滑坡35处,崩塌154处,泥石流9处,约占全市地质灾害总量的80%。依据有关划分标准,南部地区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约占全部灾害点的84%,巨型、大型、中型地质灾害为别为1%、2%和13%。从行政区域分析,济南市南部山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历城区、长清区和章丘区,分别占南部山区地质灾害总数的35%、24%和19%,历下区、槐荫区、平阴县、市中区和天桥区南部山区地质灾害分布较少,约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2%。

2地质灾害临灾识别

济南南部山区位于泰山断块突起的北翼单斜构造水文地质区,古老变质岩系组成的泰山山脉为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水岭,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呈单斜状覆盖于变质岩之上,与地形倾向基本一致,向北倾斜。南部山区地下水含水岩组类型包括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变质岩裂隙含水岩组4类。一般来讲,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和变质岩裂隙含水岩组分布区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岩组分布区易形成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济南南部山区共分布有崩塌、滑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198处,仅在2016年,济南南部山区共发生地质灾害14起,如何加强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识别和预防,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发生带来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已成为济南市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件大事。根据多年来对南部山区地质灾害调查、分析,地质灾害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过程,在灾害发生前,一般都有一定的前兆特征,可以根据灾害体所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特征进行地质灾害危险识别[1-4]。

2.1崩塌地质灾害危险识别

崩塌地质灾害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以下前兆[5]:①崩塌处的裂隙逐渐扩大,危岩体的前缘有掉块、坠落现象,小崩小塌不断发生。②坡顶出现新的破裂形迹,有的时候可能闻到异常气味。③偶尔会听见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④出现热异常及地下水水质、水量异常。

2.2滑坡地质灾害危险识别

滑坡地质灾害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以下前兆[6-8]:①在滑坡前缘坡脚处,堵塞多年的泉水有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泉水位突变或混浊等类似的异常现象。②在滑坡体中部、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③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隆起(上凸)现象。④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现象。⑤滑坡体周围岩(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驰现象。⑥根据滑坡体位移监测发现水平位移量或垂直位移量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⑦滑坡体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⑧动物出现鸡犬不宁、老鼠搬家等异常现象。

2.3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识别

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前,可能会出现以下前兆[9]:①河流变浑、突然断流或水势突然加大,并夹有较多柴草、树枝等。②泥石流沟谷上游突然传来异常轰鸣声。③河谷深处突然变得昏暗,并有轻微震动感等。④动物出现鸡犬不宁、老鼠搬家等异常现象。⑤干旱很久的土地开始积水,道路出现龟裂,公共电话亭、树木、篱笆等突然倾斜。⑥山体出现异常,山体出现很多白色水流,山坡变形、鼓包、裂缝,甚至坡上物体出现倾斜。

3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分析

3.1地质灾害监测

针对山区村镇地质灾害规模大小及类型,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可采取专业监测或简易监测方法,对区内地质灾害体变形进行监测。专业监测可采取专业仪器设备(如全站仪、GPS等)对灾害体变形和降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10-13]。简易监测可采取宏观地质观测、水文气象观测或其他异常现象观测等对地质灾害变形进行巡查、监测,发现变化及时进行上报。

3.2搬迁避让

对于规模较大、危害程度严重且治理成本较高、难度较大的地质灾害,在经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单位领导与专家进行综合评估后,可以采取搬迁避让措施进行治理。

3.3减少或降低诱发地质灾害

人类工程活动不能随意开挖滑坡体、陡坡坡脚及地表水排放,不在斜坡及坡顶堆载,不能乱砍乱筏,减少开山采石爆破强度,以降低人类工程活动诱发或触发地质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4做好日常应急防范措施

(1)预先选定临时避灾场地。在危险区之外选择一处或几处安全场地,作为避灾的临时用地。要把地质安全放在第一位,避免从危险区又迁到另一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内。

(2)预先选定撤离路线、规定预警信号。通过实地踏勘选择好转移路线,转移路线要尽量少穿越危险区,沿山脊展布的道路比沿山谷展布的道路更安全。事先约定好撤离信号(如广播、敲锣、击鼓、吹号等),同时还要规定信号管制办法,以免误发信号造成混乱。

(3)落实公布责任人。要事先落实并公布地质灾害防灾避灾总负责人,以及疏散撤离、救护抢险、生活保障等各项具体工作的负责人。通过村民大会、有线广播等办法,对拟订的避灾措施进行广泛宣传,做到家喻户晓;必要时还应组织模拟演习,以检验避灾措施的实用性,针对发现的问题,对方案进行完善。

(4)预先做好必要的物资储备。有条件时,应在避灾场地预先搭建临时住所,使群众在避灾过程中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群众的财产和生活用品可以提前转移到避灾场所,这样既能方便群众生活又可减少财产损失。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雨具和常用药品等,也应根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准备。

3.5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3.5.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类型、规模不同,采取不同工程措施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1)对于崩塌地质灾害,可采用支柱、支挡墙、钢质材料、锚索、锚杆进行拉固或联固,也可以采用护坡工程进行支撑或设置落石槽沟、拦石墙、防护网等进行拦截。对于规模较小的危岩体,直接采用清除方法消除灾害隐患。

(2)对于滑坡地质灾害,可以采取截、排措施引导地下水和地表水排出滑坡体,采用削后压前、结合微型桩群对滑动带灌浆提高滑动带强度,提高滑坡的抗滑力,减轻滑坡体的下滑力,提高整体稳定性。此外,还可采用抗滑桩、挡土墙、锚索、锚杆等工程措施对滑坡体进行支挡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3)对于泥石流地质灾害,首先修建排水设施,截、排引导地表水形成水土分离以达到降低泥石流暴发频率及规模的目的。其次修建拦沙坝和谷坊群拦挡泥石流松散物质并稳定谷坡,修建排导槽进行引导,并在泥石流沟道出口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停淤坝群构建停淤场,以减小泥石流规模,降低对下游的危害。

3.5.2地质灾害治理生物措施

(1)当陡崖或山坡脚部不存在平台或危岩体威胁不太严重时,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防治危岩。林木类型采用乔木,种植方式为混植及密植,成林后构成整体的树林防护系统,提高防护有效性。

(2)当滑坡体条件允许时,在滑坡坡面进行绿化,可以有效起到边坡表面防护作用,减少坡面岩土体在雨水作用下的滑塌,促进坡面局部稳定。坡面绿化以种植灌木、乔木、竹子等根系发达的植物为宜。

(3)对于泥石流生物治理措施主要在泥石流全流域进行,一般包括林业措施、农业措施和牧业措施。林业措施主要包括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以恢复和增加森林覆盖率;农业措施是通过改良农作物种植方式,以改善耕作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牧业措施是合理放牧,在发展牧业的同时又不危害林业发展。

3.6突发性地质灾害

应急演练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可以定期、不定期地选择危险性大、影响程度严重的地质灾害点进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演练,通过应急演练,进一步提高市、区(县)、镇三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组织及协调、处理能力,迅速、高效、有序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危险区域群众撤离,做好灾害的防灾避灾和抢险救灾应急工作。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一旦临灾能迅速有序安全避让和撤离,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失,维护当地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3.7科普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及张贴宣传画报等形式开展地质灾害危险识别和防治科普宣传,提高当地群众对于地质灾害的了解,储备防灾避灾知识,提高灾害识别及临灾避险的能力。

4典型地质灾害识别及防治措施

水帘峡公园位于济南历城区柳埠南部簸箕掌村东北,景区的东北部有一小型水库,水库的东南岸为一人工开凿形成的高陡边坡,边坡所在山体长约272m,宽约60~162m,高631.85m,高差达93m。山体坡向294°,坡角约为32°。地层岩性主要为南官庄单元斜长角闪岩和上港单元片麻状奥长花岗岩,上港单元片麻状奥长花岗岩侵入南官庄单元斜长角闪岩。地下水含水岩组为变质岩裂隙含水岩组。该地段为一古滑坡分布区,前期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4.1滑坡灾害识别

2010年8月26日,水帘峡滑坡出现滑动迹象,在水库的东北岸路上出现裂缝及起鼓现象,后缘裂缝宽约0.4~0.5m,高差约1.2~1.3m,裂缝可见深度约1.1~1.3m,呈圆弧形向西北方向扩展,且已贯通两侧。在坡体的前缘高陡边坡的顶部分布多条平行于坡面的细小裂缝,坡体前部的走廊及路面受挤压严重变形,并出现边坡垮塌现象。根据这些现象,识别出滑坡体出现变形。

4.2防治措施

根据灾害体体积、可能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及影响因素等,对滑坡体采取了处置措施,主要包括:(1)及时疏散水帘峡景区范围内的游人并进行封闭;(2)在滑坡体影响范围内的明显位置设置警示标志,特别是对滑坡体前缘的道路进行封闭,禁止人员及车辆通行;(3)严禁对滑坡体前缘进行清挖;(4)为减少滑坡体产生可能造成水库溃坝,对下游簸箕掌村村民造成危害,对水库进行抽水排水,减少威胁;(5)对滑坡体进行动态监测并实行24小时值守,发现变化及时报告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6)开展滑坡体应急勘察,查明滑坡体规模、产生的原因、可能的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等,并进行治理方案设计。采取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对滑坡体进行治理,彻底消除灾害隐患。通过滑坡地质灾害识别,及时判别了水帘峡滑坡发生,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针对性采取了相关防治措施,确保了受威胁的人员安全和财产损失。

5结语

济南市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多以小型居多。该文总结了南部山区村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临灾识别特征,根据不同灾害类型总结了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济南南部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宗晋.中国灾害研究丛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陈颙,史培军.自然灾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克.地质灾害[M].西安:未来出版社,2005.

[4]袁福香.自然灾害[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5]陈详军,王景春.地质灾害防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杜修力,姚爱军.山区村镇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7]许强,汤明高,黄润秋,等.大型滑坡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8]王成华,孔纪名.滑坡灾害及减灾技术[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2008.

[9]陈宁生,杨成林,周伟,等.泥石流勘查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0]杨全城,王庆兵,董玉龙,等.济南药山崩塌地质灾害治理方法初探[J].山东国土资源,2017,33(2):43-46.

[11]李彬,刘冬生,姜文娟,等.居民区附近崩塌地质灾害隐患点工程设计与实现—莱阳市沐浴店镇簸箕港村东南隐患点[J].山东国土资源,2016,32(9):48-51.

[12]王仕昌,绳怀海,毛福仁,等.平阴县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防治探析[J].山东国土资源,2012,28(11):17-21.

[13]刘传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孟祥玲1;王庆兵2;廉永彪3 单位:1.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山东总队,2.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3.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

第四篇:铁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质灾害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交通网络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铁路交通里程数和覆盖范围不断提升。作为铁路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施工对于保证车辆正常通行和人员财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工程建设行业研究的重点。不良地质条件对于隧道工程有着严重的影响,在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段,隧道整体稳定性和载荷承载能力所承受的干扰较为明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在具体的施工方案选择和不良地质处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本文以某铁路隧道工程施工为例,探讨了铁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质灾害对策的相关内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铁路隧道;不良地质;地质灾害

1引言

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工程,施工难度较大,需要施工企业在前期地质勘测的结果上,深入研究分析地质条件,正确选择基础结构加固与施工技术形式,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管控工艺应用,通过施工细节的全面把握提升铁路隧道施工质量。本文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从施工方案选择、不良地质应对两个层面分析了铁路隧道工程不良地质灾害应对的策略,针对性的提出了总体方案、松散地层施工、溶洞处理三方面的技术和方法。

2不良地质条件下的施工方案选择

某铁路隧道总体走向呈南北向曲线布置,隧道大埋深约117m。前期地质勘测结果显示,隧道以Ⅳ、Ⅴ级围岩为主,Ⅳ、Ⅴ级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裂隙)发育,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沿软弱构造面产生整体滑动、坍塌、洞内冒顶等地质灾害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施工措施加以控制。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组织各工序的施工。施工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短进尺、强支护、少扰动、弱爆破、勤观测、早封闭”的施工原则,紧凑施工工序。施工进洞前先作好洞顶截水沟等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渗入开挖面影响明洞边坡和成洞面的稳定,按照设计要求做好仰坡的开挖,仰坡加固及防护。隧道洞口段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采用辅助施工方进行超前支护,尽可能较少对岩体的扰动。洞口明洞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洞口段Ⅴ、Ⅳ级围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施工,洞身段Ⅴ级围岩采用超短台阶法开挖、Ⅳ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开挖,Ⅲ级围岩根据地质及地段情况采用台阶法或全断面开挖,先行洞开挖面距后行洞开挖面不小于40m,采用自制凿岩台架配合气腿凿岩机打眼,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采用预裂爆破技术,以最大限度保护围岩稳定性,减少超挖量,提高初期支护的承载力。

初期支护:Ⅴ级围岩段采用工字钢拱架挂钢筋网喷锚联合支护,Ⅳ级围采用格栅钢拱架挂钢筋网喷锚联合支护,Ⅲ级围岩采用喷锚支护。喷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风钻打眼,人工安装锚杆,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施工中由测量组负责按照图纸及规范要求做好洞口浅埋段地表下沉观测、洞内监控量测工作。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堵、截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下坡施工,洞内50m或100m设置集水井,抽水机抽水。采用无轨运输,正洞、行车横洞使用侧翻装机及挖掘机装渣,人行横道用小型装载机装渣,全部采用自卸汽车运渣。软弱围岩地段二次衬砌紧跟开挖,一般地段按监测信息尽早衬砌,按仰拱、铺底先行,拱墙紧跟的顺序施工。隧道通风采用压入式集中送风,每个掘进洞口安装135×2kW轴流通风机1台,横通道及开挖面设置14kW局扇。二次衬砌仰拱和仰拱回填在初期支护落底后及时进行,二次衬砌采用整体式模板台车支模,隧道口设一座50m3/h混凝土的拌和站,由混凝土运输车运至现场,二衬混凝土用输送泵进行灌注,插入式振捣配合附着式振动设备振捣。另设混凝土配料机,用于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的混凝土供应。施工机械设备按照“技术先进、满足需求、性能可靠、适当备用”的原则进行配置,主要机械有凿岩台车、侧卸装载机、挖掘机、装载机、自卸汽车和衬砌台车等。

3不良地质灾害应对策略

3.1总体方案

对本标段不良地质地段如有断层破碎带和浅埋强风化地段,施工时容易发生坍方和涌水,给工程带来损失和延误工期,因此要予以重视。根据我公司以往隧道施工中处理不良地质地段的施工经验,确定总体施工方案如下:在接近断层及接触带时,加强地质预报,结合管棚、小导管、炮眼钻进及岩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准确判定出开挖前方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围岩松动情况及围岩类别,提供相应的图表资料和提出合理性施工方案建议。(1)必要时利用钢拱架和超前导管注浆防护;(2)减少循环进尺,采用无爆开挖或松动放炮,尽量减少对围岩的扰动;(3)及时支护,做到随挖随护;(4)加强施工组织管理,严格施工工序,并组织好物资供应工作;(5)加强施工量测,及时反馈信息。

3.2松散地层施工

松散地层的特点是稳定性差,结构松散,若有地下水时施工中极易发生坍塌。在这种地层施工,主要是减少对围岩的扰动。施工中常用手段:先护后挖,密闭支撑,边挖边封闭的办法。超前支护施工方法主要有超前大管棚、超前小导管预注浆等几种施工方法。

3.3溶洞处理

在岩溶发育地段进行隧道开挖施工时,采用超前探测钻孔对溶洞发育规律进行探测预报,根据探测结果,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溶洞水的处理:以排为主,堵排结合。隧道通过岩溶含水带时,对于超前探水孔中单孔流量>2L/S,或总流量的溶洞>10L/S,预留5~10m岩盘进行注浆堵水。对于富存岩溶水的岩溶,凡与上部岩层或地表有水力联系的,溶洞水无法在衬砌之前排干的,则采用全封闭衬砌;而与地表及溶洞外部岩层无水力联系的干溶洞或溶洞水囊,采用半封闭衬砌,并与墙背设置弹簧排水管,引水入中心排水沟。根据情况,对可能遇到的溶洞、洞穴。处理措施如下:(1)清淤:清除溶洞或洞穴松散充填物。(2)加固:采用锚喷和钢筋网对岩溶洞壁进行加固,锚喷支护按Ⅲ类围岩要求施作。(3)堵塞:在岩溶洞穴内回填浆砌片石、洞碴等。(4)隧道加固:岩溶段隧道初期支护加强,根据岩溶发育规模及与隧道的关系、岩溶壁稳定情况,采取相应的隧道加固措施。根据溶洞的大小,会同业主及设计单位,具体研究处置方案。断层破碎带施工:对于断层破碎带的处理,决定采用超前钻探,全封闭深孔注浆固结、堵水,大、小管棚相结合的超前支护施工方案,其要点如下:(1)加强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在施工中打超前探孔探明前方地质及水文情况;(2)按设计及施工需要采用大管棚与双液注浆结合加固围岩,开挖前视情况必要时增设小管棚预注浆;(3)采用爆破法掘进时,严格掌握炮眼数量、深度及装药量,原则上尽量减少爆破对围岩的震动。(4)采用分部开挖时,其下部开挖分左右两侧交替作业。(5)断层地带的支护宁强勿弱,并经常检查加固。(6)断层地带开挖后要立即喷射一层混凝土封闭岩面,并架设有足够强度的钢架支撑,必要时增设钢架或按围岩降类处理。

4结语

综上所述,不良地质条件下的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处于安全性的考虑,施工企业应在深入研究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与施工方案,提升隧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保证工程质量符合实际应用标准,维持车辆的正常通行。

参考文献

[1]刘刚锋.公路隧道施工不良地质灾害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0.[2]刘向远.不良地质地段双连拱隧道施工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夏彬伟.公路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预测预报研究[D].重庆大学,2012.

[4]肖洋.隧道不良地质界面波反射法探测预报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2013.

作者:王同春 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地质灾害风险与防治(4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gclw/dzzhlw/70497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