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写作是一种表达,也是一种探索。我们为你提供了8篇不同风格的电影欣赏论文参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给你带来宝贵的参考价值,敬请阅读。
1用英文电影辅助中职英语教学的可行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对于语言学习而言,信息输入是关键。只有足够的信息输入才能保证输出时运用自如。国外心理学家研究成果证明,人类学习1.0%是通过味觉,1.5%通过触觉,3.5%通过嗅觉,11%通过听觉,83%通过视觉。而英语原声电影中承载着大量的语音和图像信息,它当之无愧是语言信息输入的最佳途径。将英文电影引入到中职英语课堂这一教学形式的可行性和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将英文电影引入到中职英语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动力十足,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学习中。有位研究中职教学的专家总结得很好:“中职学生并不是不爱学习,他们只是不爱看书而已。”和其他同年龄的学生一样,中职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追求时尚,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据调查,看电影电视、听音乐是他们最大的兴趣爱好。将英文电影引入课堂是投其所好,符合学生求知的心理特点。英文电影的立体性、直观性极易刺激他们的大脑,激起模仿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们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第二,英文电影一般都由说英语国家的本土人士出演,语音语调自然流畅,发音纯正,语言地道。通过反复播放经典片段让学生反复模仿,有助于提高听力水平,纠正学生的发音,培养良好的语音习惯。第三,英文电影能够为学生学习英语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师英语》下册unit1中有一篇文章《LittleSnowWhite》,这是很长的一篇阅读文章。虽然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们都耳熟能详,但当看到vicious,mirror,disguise等词语的时候,他们没有信心,表示不会读。我将美国1937年版的《SnowWhite》播放给同学们观看后,他们信心倍增,兴趣也来了。他们通过讨论、排练,不仅将课文内容表得的很好,还加入了自己的改编。关键是所有参与的学生都是全程用英语表达。欣赏英文电影,能让学生更容易由于某一特殊的情境,而牢牢记住其相关的词汇和对话。第四,看英文电影能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语言当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在课文中讲到西方节日的时候,我播放了影片《HomeAlone》。观看后同学们自然就了解了圣诞节什么时候装饰房子,什么时候送礼物,送些什么礼物,美国人更喜欢怎样的过节方式等,而且还知道美国的圣诞节和我们眼中的也有区别。这些就是文化和风俗的差异。第五,每部英文电影应该都有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学生在欣赏电影艺术,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在心灵上受到启发,而且这种启发是直接影响感受到的,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
2将英文电影引入中职英语课堂的实施策略
2.1英文电影的选择
课前教师应该精心挑选适合的英文电影。在选择影片时,既要照顾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水平,还要兼顾影片的教育意义和趣味性。根据中职学生大多英语基础差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用一些情节简单的英语动漫电影,如《SnowWhite》《LionKing》《Frozen》《IceAge》等。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情节欢快、风趣幽默的真人剧,如《Mr.Bean》《TheSoundofMusic》等。如《HomeAlone》《HomelesstoHarvard》《HighSchoolMusical》等反映童真、家庭、或者校园生活、励志的影片也是很好的选择对象。针对中职学生的语言水平,我们还可以从先选择观看有中文字幕的原声影片,慢慢过渡到观看英文字幕的影片,最后观看无字幕的影片,循序渐进。
2.2要对英文电影进行适当的整合
著名导演张艺谋说:“电影需要的不是思想多么深邃,最需要的是吸引力,是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导演拍片的首要目的是娱乐大众,获取更高的票房,而不是按英语教学需求而拍。有些电影情节对英语教学没有帮助,甚至有的情节根本不适合中职学生观看。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对影片进行删减和整合。将影片中能辅助英语教学、有教育意义和欣赏价值的内容留下,将没有意义不适合观看的部分删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3时间的安排
一、电影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
高职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很多,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很多同学会在宿舍睡上一天,甚至在网吧呆上一天,教师可以在双休日的时候提供一些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去观看,并布置一些作业,例如,让他们去查阅和电影有关的一些历史背景,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延伸,利用我们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提交作业,这样学生在双休日就有事情可做,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思考,并在这种娱乐的方式中获取知识,充实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平时学校也可以开一些关于影视欣赏的选修课,在集体的氛围里和老师、同学一起来探讨与品味艺术。有很多学校也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室播放最新的电影并在平时打出广告吸引学生前去观看,收取少额的费用。这无疑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假日休闲的方式。将优秀的影视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能帮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生命的体验,向学生传送美的理念,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二、电影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安逸的时候不贪图享乐,在困难的时候能积极进取,勇敢面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一)优秀的电影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高职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敏感多变、自尊心强,渴望独立、渴望被人肯定,如果这种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压抑;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处理与异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而产生各种矛盾;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中很多血腥暴力的场面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一生。山东泰山医学院心理咨询师宫梅玲利用阅读来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宫梅玲老师不开药方只开书方,图书馆就是她的药房,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走出困惑。电影也是一样,电影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包括亲情、爱情、友谊、苦难、挫折等诠释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3]当学生心理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合适的影片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重拾阳光。比如,对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迷茫的同学可以推荐他们去看《乔布斯传》、《当幸福来敲门》,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对于一些在感情上受挫折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纯粹的索取;对于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鼓励他们重新振作,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春天。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出现的不同心理困惑给他们推荐不同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内心的忧患得到排解。学生在观看影片心灵得到放松的同时,影片中阳光积极的一面也能逐渐被学生吸收,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内心世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优秀的影片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人生阅历不丰富,人格发展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容易走入误区。电影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载体,代表着现代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各个民族的不同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审美。电影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很多人物的心灵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启发着学生,引领学生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不妨将影视作品加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课程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当然影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构建还不健全的时候,不乏很多低级趣味的影视作品出现,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优秀的影片并对学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并充分挖掘出这些电影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内涵,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自我修养,构建健全的人格。
一、电影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
作为高职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业负担不是很重,很多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其实非常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自己到了学校后能做什么,之前的学习经验告诉他们来学校就是在课堂里学习,现在突然多出这么多自己可以把握的课余时间就觉得无所适从。因此,很多同学开始沉迷于网络,没了电脑,他们会无所事事,看着书本,他们会瞌睡连连,他们也知道这样的生活很不好,也不应该一直这样过下去,但与其离了电脑游戏无所事事,他们宁愿沉迷在游戏里,享受游戏带来的刺激,此时教师就应当给予引导和鼓励,带他们走出迷茫。高职学校的学生课余时间很多,很多同学不知道怎么利用这些时间,尤其是双休日很多同学会在宿舍睡上一天,甚至在网吧呆上一天,教师可以在双休日的时候提供一些优秀的影片让学生去观看,并布置一些作业,例如,让他们去查阅和电影有关的一些历史背景,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延伸,利用我们的数字化网络平台进行提交作业,这样学生在双休日就有事情可做,也能引导学生自主去学习思考,并在这种娱乐的方式中获取知识,充实校园生活,提高校园生活的质量。平时学校也可以开一些关于影视欣赏的选修课,在集体的氛围里和老师、同学一起来探讨与品味艺术。有很多学校也会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在多媒体教室播放最新的电影并在平时打出广告吸引学生前去观看,收取少额的费用。这无疑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假日休闲的方式。将优秀的影视融入学生平时的生活中,能帮助学生在别人的故事里解读生命的体验,向学生传送美的理念,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智慧。
二、电影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们能在安逸的时候不贪图享乐,在困难的时候能积极进取,勇敢面对,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一)优秀的电影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高职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个阶段他们敏感多变、自尊心强,渴望独立、渴望被人肯定,如果这种诉求一直得不到满足,容易造成学生精神上的压抑;另一方面,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但由于缺乏处理与异性之间关系的经验而产生各种矛盾;再加上现在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网络中很多血腥暴力的场面也容易造成学生心理的扭曲。学生在青春期出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一生。山东泰山医学院心理咨询师宫梅玲利用阅读来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宫梅玲老师不开药方只开书方,图书馆就是她的药房,通过阅读帮助学生走出困惑。电影也是一样,电影把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包括亲情、爱情、友谊、苦难、挫折等诠释出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当学生心理出现一些冲突和矛盾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通过推荐学生去观看一些合适的影片帮助他们走出困惑,重拾阳光。比如,对于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迷茫的同学可以推荐他们去看《乔布斯传》、《当幸福来敲门》,通过这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对于一些在感情上受挫折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泰坦尼克号》、《山楂树之恋》,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情可以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纯粹的索取;对于性格内向、自卑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阿甘正传》、《放牛班的春天》,鼓励他们重新振作,只要努力,每个人都能拥有自己的春天。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出现的不同心理困惑给他们推荐不同的影视作品,让学生通过故事获得情感体验,同时,使他们压抑的情感得到宣泄,内心的忧患得到排解。学生在观看影片心灵得到放松的同时,影片中阳光积极的一面也能逐渐被学生吸收,在他们的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帮助学生不断调整内心世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优秀的影片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的时期,这个时候的他们人生阅历不丰富,人格发展不健全,容易受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容易走入误区。电影作为文化艺术传播的载体,代表着现代生活的核心价值观,优秀的影视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各个民族的不同物质文化和精神追求,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审美。电影作品传达给我们的很多人物的心灵美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学生的内心,启发着学生,引领学生组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不妨将影视作品加入“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课程中来,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能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当然影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网络构建还不健全的时候,不乏很多低级趣味的影视作品出现,教会学生如何选择优秀的影片并对学生非常重要。作为教师应该利用这些资源,并充分挖掘出这些电影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内涵,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提高自我修养,构建健全的人格。
作者:季丽花单位: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助教
一、加强爱国教育,弘扬民族精神
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传递着爱国主义的信息和态度,如笔者在讲授完“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南京!》、《东京审判》两部影片,加深了学生对爱国主义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这两部电影借助视觉优势和时代气质强烈地吸引学生,通过观看使他们明白即使作为高中生也必须时刻关注祖国的命运,关注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真正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民族排忧解难。
二、深化理想信念,培养高尚情操
理想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追求。信念是一种思想意识,是正确的和坚信不疑的观念。理想与信念联系紧密,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依靠信念力量的支持,而信念的力量又来源于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都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有力地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比如中国梦就是全中国人民高中政治的崇高理想,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通过观看优秀的电影作品可以为高中生的成长添加养料,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一些红色经典影片更是向高中生们展示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崇高的理想信念。如笔者在讲授完政治生活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之后,组织学生观看了《建国大业》。这部影片以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至建国前夕这一气势恢宏的历史时代为背景,再现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派在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斗争中,同舟共济,为推翻旧制度,建立新中国所经历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历程。通过观看这部电影,高中生深刻领悟、体验到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伟人的崇高品格,从而促使高中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将自己的一切同祖国、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激发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借助某些形式的教学行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信息的形式传播给高中生的过程,但高中政治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中生的阅历毕竟有限,而电影欣赏则能为他们创设大量的社会生活情境。在欣赏电影的过程中,环境宽松、气氛愉悦更易激发他们的兴趣,为课堂教学打好基础。电影作为一种教学资源,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涉及的知识面广,它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譬如笔者在讲授新课《公司的经营》之前,组织学生观看《首席执行官》,该影片以海尔总裁张瑞敏为原型,反映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通过观看电影,学生对企业(公司)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新课讲授之时,我让学生结合电影的情境并思考: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经营会取决于哪些因素呢?学生兴趣高昂,激烈讨论,踊跃参与,认为有下列因素:经营战略、自主创新能力、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员工素质、领导者素质……学生的讨论结果让笔者非常惊讶。这说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适时、恰当地利用电影资源,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四、滋润学生心灵,提高审美情趣
美育,是高中政治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成长。在政治课教学中利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作为中介渗透美感教育,有利于培养高中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优秀的电影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将自身的美作用于高中生的感官和心理。中学生在观看优秀电影的同时可以产生审美愉悦,净化心灵,增强审美意识,提升精神境界,最终使自己的人格趋于完美。如,笔者在讲授完“意识的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关内容后,组织学生观看《肖申克的救赎》,该部影片讲述了被冤入狱的安迪至死不渝地追求自己向往的自由,从始至终丝毫不动摇地用了一把刻石的小锤整整挖了二十年,终于挖到逃出牢笼、奔向自由的那一天。影片中的主人公那种永不言弃、超越自我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希望、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友谊,真实地体验到久违的崇高之美。观看这部电影对高中生来说的确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它让学生深深刻感悟到人生的哲学: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永不言弃、矢志不移,就会是自己的生命绽放灿烂的花朵,就会创造出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
一、欣赏原声电影切实丰富课程内容素材,让学生广学
教材无非是个样子。引导学生从相应的电影中找到学习的内容,更在更好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和灵活地学习使用英语。在电影的选择运用中中,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突出情境性导学,让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感受。
在欣赏过程中,多给学生相应的策略指导,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和美妙的音乐声中找到学习的素材,他们更加开阔视野和丰富认知思维。教师更精选英文原版电影,在了解剧情的基础上,尽量搜集相关的背景素材,特别是原声音乐和经典画面的截屏、视频,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获得全面感知。鼓励学生搜集相应的精彩片段,像《海上钢琴师》中钢琴师对人生的真谛的探索,《生死时速》里富有黑色幽默的人物语言对话等。引导学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寻找相应的电影,跳出教材文本资源束缚,更好延伸学生学习的触角,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
通过欣赏原声类电影来找出与课程相关的内容,能使得学生的理解记忆更具有形象性和具体性。在模块三Unit1Theworldofoursenses的“ReadingFog”教学中,可播放《雾都孤儿》中有关大雾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整体阅读感知的基础上就“ReadingA”中的思考题目,针对“WhydidPollyfeelfear?“”WhatdoyouknowaboutLondonfromthefilm?”等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在主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感悟。
二、欣赏原声电影延伸任务互动探究过程,让学生探学
根据课程的任务型教学原则要求,多引导学生在主动欣赏的过程中积极探究,能更好丰富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以观看电影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相互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知,让课程内容不再变得枯燥无味。在实施互动交流中,根据电影表达主题以及课程学习内容,尝试运用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可采取模仿和复述再现电影内容,让学生在主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学习思维灵感;针对电影情节运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结合情节、人物语言、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欣赏心得,帮助须学生深化认知情感。引导从剧情、人物、文化差异或者口语句型等方面认知撰写心得感受小论文,让他们有更为全面深刻的认知感悟。
总而言之,原声电影是真实语言学习环境的外化和再现,能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思维的基础上,便于学生将眼观耳听转化为主动识记,激活学习潜能和内生动力。引导学生从原声电影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利于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英语表达综合运用能力水平。
作者:唐君 单位:如皋市第一中学
影视文化是指以电影电视为载体的多媒体综合性文化。影视所独具的虚构与叙事的功能在传媒高速发展的时代得以淋漓尽致地显现,封闭的影视世界以炫技般的光影声电将种种人生际遇模拟演绎得声色俱佳,视觉文化盛宴以压倒性优势将传统的文本阅读小餐推向冷清的边缘。高校大学生群体是影视文化传播的主要受众之一,也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承当代主旋律文化与传统民族精神的主要对象。正视高校的影视文化教育现状,探求如何因势利导地借助影视这一载体传递当代先进文化教育思想成为学界有识之士的应有之责。而借助传播学理论,从传播者、受传者、媒介、传播内容和效果反馈五个方面来梳理审视高校影视文化教育,尤其对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精准定位,量体裁衣,以先进的优秀文化感染熏陶并引领这一受众群体,不失为一种新的探索思路。
一、传播学视野下高校影视文化教育的现状
1.有心栽花花难发———传播者的尴尬。高校影视文化的传播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其次还有从事影视播放的行政人员以及各种影视协会的组织者。从事高校影视文化教育的教师以及其他传播者借助光影世界传播人类文明与文化精粹,传递人文价值与终极关怀,进而培养熏陶德才兼备的新世纪人才,但现实情况实非乐观,从表面上看,传播者如高校教师的影视赏析课上学生人满为患,高校电影院的影视播放学生也是趋之若鹜,而稍加调研,则会发现许多高校的影视课程教师缺乏必备的影视专业素养,往往应景式地开设华而不实的影视课程,表面看一片繁荣,实则是一场场的电影巡回展,没有系统的影视赏析理论传授,缺乏具体影视文本的精准解读,甚至对学生投其所好,难以尽到一个影视文化传播者的应有之责,将影视文化教育置于鸡肋的位置。
2.万紫千红难是春———受传者的志趣差异。影视经典是历经流光岁月而沉淀下来的优秀光影作品,如以个体命运书写进而展现宏大叙事的史诗性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承载着历史风云变幻的《芙蓉镇》,极具散文记录特色的《城南旧事》,充满深度人文思考的《黄土地》,浸润后现代特征的《洗澡》等等。受传者即高校学生,其志趣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娱乐戏谑,沉浸于时尚的情爱模式。武打动作片的流行,青春爱情片的走红,戏谑喜剧片的受宠,庸俗电视节目的泛滥、虚假电视广告的宣传凸显出大众文化时代的典型特征。高校学生这一受众群体具有可塑性强的特质,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传统的经典影视作品熏陶可以使传统人文精神和人生价值更好地传承,相反,寄情于暴力与谋杀交织、冷漠与死亡为邻的影视作品中,则易导致摘要:传媒时代高校影视文化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从传播学角度审视高校影视文化教育,存在着传播者的尴尬、受传者的志趣差异、媒介的多元挑战、传播内容芜杂、传播效果无奈等一系列症结,应采取提高传播者专业素养、分类引导受传者的志向情趣、合理发挥多元传播媒介的功能、逐步优化高校影视文化的传播内容以及加强传播效果分析等对策,以切实提高高校影视文化教育水平。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和对人文精神的疏离,专注于豪华与奢侈齐在、高档与时尚并存的影视作品则又滋生放逐自我的虚荣和缺乏节制的物欲。
3.千里姻缘数线牵———媒介的多元挑战。人类的信息传播经历的第一阶段是“金字塔结构”,即有单一的权威源负责传播,而大众被动地接受;第二阶段是“梯形结构”,由多种媒体,受众可以选择接受。反观高校传统的影视文化教育模式现状,原本由教师单一播放影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变成了多种媒体共同传播、学生自由选择的模式。除了传统的电影播放,电脑、手机等新媒体成为传播影视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速度迅捷,传播范围空前,轻松下载,即时播放成为影视文化传播的常态,学生与影视的姻缘可以借助数条线(投影仪、电脑、手机)相连相牵。如何合理运用各种传播媒介传播影视文化成为严峻课题。
4.乱花渐欲迷人眼———传播内容的芜杂。传播内容即影视文化产品。影视文化产品的海量生产促成了风格迥异的影视资源的生成,高校学生置身其间,仿佛乱花渐欲迷人眼。影视文化通过具体形象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受众,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实则臭已熏身,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实则香满心田。青春偶像剧、特情悬疑剧、古装武侠剧、战争动作片、都市言情片以及英美日韩剧纷纭登场各显其技,在影视利益的名利场中争得一杯羹,如《蜗居》、《双面胶》等电视剧对家庭伦理的刻意关注,《潜伏》、《黎明之前》等谍战片对悬疑题材的再度升温,《大话西游》、《功夫》等喜剧片对人生解构的光影炫技,呈现出繁盛但却芜杂之态,让受众在浩如烟海的影视作品中面临着一种隐隐的选择之殇。
5.沉舟侧畔千帆过———效果反馈的无奈。效果反馈即受传者大学生接受影视作品的效果。从传播学视野看,社会发展进程中传媒功能正经历着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转变之后的第二次重大改变,即从大众传播到分众传播的转化。根据传播学中的分众传播理论,网络时代中的受传者即大学生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需要进行传播的分众化处理,生产出丰富多样的影视文学作品,来满足不同受传者即大学生的需求。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许多大学生能从优秀的影视作品中汲取人生智慧与生命感悟,在影视艺术审美活动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与情操的陶冶。但也有部分学生的理想抱负使命感与民族国家责任感渐渐在大众影视文化的影响下将行渐远,原本带来深度思索和哲思妙悟的影视文化呈现出表层的肤浅的娱乐镜像,甚至影视文化中的暴力模仿、时尚追逐、金钱崇拜等情形一一在现实中上演。
二、借助传播学理论推动高校影视文化教育发展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电影音乐;文化工业;台湾
[论文摘要]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及对作曲家深度访谈的方式,透过个案研究,了解台湾电影工业和电影音乐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模式和创作理念,探究台湾的电影音乐在政治、经济、商业的影响下,目前的处境以及电影音乐内容的变化。
一、文化工业与台湾电影音乐的关联
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1963)中解释了使用文化工业的动机,他认为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与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质(anewquality),因此刻意为大众消费生产出来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消费性质的产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计划炮制出来的,并且用心地自上而下(froma-hove)整合它的消费者,把数千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聚合在一块,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阿多诺把文化工业归纳为以下四种。(1)商品化。随着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潮流席卷全世界,文化产品变为一种商品出现在人们面前。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的产品不是艺术品。文化完全商品化的结果,是造成消费者人格的片面化,把娱乐消遣化作为主要价值,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消费模式。(2)技术化。文化工业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不可能大规模地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因此,技术化的结果会支配社会生活的一切。(3)标准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标准化趋于一致,而这种标准化会扼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能力。(4)强迫化。当文化产品在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有性时,对接受者产生了更大的强迫性,由于现代大众文化的典型法是不断重复、整齐划一,使闲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者所提供的东西。尤其阿多诺认为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流行音乐的基本特征,因为流行音乐的全部结构都是标准化的,甚至连防止标准化的尝试本身也是标准化(standardization),标准化和伪个性化是密切相关的:音乐标准化的必然关联物是“伪个性化”(pseud。一individ-ualization),所以标准化与伪个性化就成为流行音乐的主要特点,又是文化工业的基本特征。另外,阿多诺也借用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来打量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时,就根本没有把它们当成艺术作品,而是把他们当成商品,于是“音乐拜物教”(musicalfetishism)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文化工业产品的基本属性。
阿多诺指出了音乐接受过程中两个更接近事实的假定:心神涣散与听觉退化,注意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是一种知觉活动,这种活动为遗忘和突然认出大众音乐(massmusic)准备了一条通道。如果标准化的产品除了显著的部分(比如流行的曲段)之外是相似的,对于听众来说是可以忍受的话,那么则不需要聚精会神的倾听,而且也再也不能够全神贯注的倾听,只要他们听得心不在焉,他们就能与所听的曲子平安相处,所以心神涣散(distraction)和漫不经心(inattention)是标准化的流行音乐成为配套欣赏的方式。在法兰克福学派中,阿多诺的观点反映了台湾的电影音乐工业,在一切以大众文化为主,商业化的生产模式下,台湾电影音乐工业的生存环境。
二、台湾电影音乐风格的转变—由繁至简
20世纪60年代台语片是台湾影片的制作重心,当时流行的台语歌曲被改编成电影主题音乐,并且把电影和流行唱片事业进行了结合,但在70年代开始采用大型交响乐来为电影配乐,加强对剧情的刻画及强调磅礴的气势。so年代后,电影风格转为写实手法,电影不再讨论政治议题,而是以音乐来表现对社会的反映,电影音乐的使用则不被强调。除了电影场景本身的画内音外,大多采用了电子音乐来表现,所以电影音乐有了不同的变化:大型交响乐团被独奏乐器取代,强调政治性的歌词被对亲情的思念所取代。在90年代后,从这时期的影片来看,“简约”“纯朴”的音乐是近期电影音乐的特点,较多采取单一或数种乐器来表现,或许是电影音乐创作者专业上的思考,但也或许是强调一种简朴和接近大自然的音乐,是目前台湾流行音乐的主要风格。在乐器的选择上大多以大提琴、吉他、钢琴,甚至加入传统原住民音乐,表现出台湾社会对不同族群的融合,而产生出多元的音乐风格。
在作曲家方面,90年代开始,作曲家不再只是处于幕后,不是单纯的音乐创作者,他可能还是歌手或演奏家,甚至还担任电影主角的演出,比如:张羽伟在《我叫阿铭啦》中,不只是主角也是该电影的配乐和演奏。
【内容提要】
1997年之后,香港电影研究得到了美国、中国内地多方面的关注。凭借着百年来形成的强大电影工业、上千部的作品,及其特殊的殖民地身份,香港电影本身有着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旨在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图谱描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做出点题性的分析。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商业城市,香港有着成熟的电影工业和悠久的电影史。它是全球性电影生产中心之一,同时也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电影出口中心,香港制作的电影广泛在东南亚及其日本、韩国、中国内地、台湾发行放映,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庞大的电影中心,对它进行一定的关注是有必要的。
香港一方面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文化上一脉传承,并以粤语文化为主体;而另外,它又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是一个独立的自由港,广泛积极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和文化分布,使得香港电影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本土特点。香港电影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同样这样百年的历史,在人员、资本、文化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对香港电影进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国电影百年的分布历史,是十分有必要的。
香港作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电影也有着鲜明的商业生产的特点,这种快产快销、票房至上的观点一直是学术界所不屑对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电影研究起步很晚。香港本土一直多以报刊杂志评论为主,多在文中闲谈影界琐事,其自身研究直至1978年之后,才在每次香港国际电影节同时出版一本电影回顾的论文集,方始有较为正式的学术研究;而英文世界中,第一本关于香港电影的学术著作是查奕恩的《香港电影工业与观众之社会学研究》,这是同港大亚洲研究中心合作的一个项目;台湾方面是在80年代之后,由焦雄屏及其一批高校学者,在注重台湾电影研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香港电影的重要性;而中国内地直至“九七”之后,才开始略有声势的小范围的香港电影研究。这四个方面对于香港电影的研究各有侧重,是目前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的主要力量。其中,香港本土更全面详细;英文世界方面颇具学理;台湾注重两地业界关系;大陆略重左派电影,及其香港电影和上海电影在战前的关系。在下面的行文中,将会根据各自的重点,加以介绍。
一、中国内地方面
中国内地关于香港电影研究以1997“香港回归”为界。
在1997年之前,内地少有专门的香港电影研究,有价值的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官修”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书中,有着大量关于1949年之前香港电影的资料,而且早期关于上海和香港之间电影的一些资本关系、创作关系也介绍得比较详细。某些程度上来讲,《中国电影发展史》作者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当初修史的时候所拥有的资料是唯一的,许多资料到今日已不存在,所以该书具有独特的价值;二是内地关于香港左翼电影公司“长凤新”(长城、凤凰、新联)的研究,因为是国有资本的关系,内地对其一直视之为己出,例如在1994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学术讨论集《历史与现状》中,同样发表了李宁的《长城、凤凰、新联、银都公司的历史回顾和今后展望》一文。“长凤新”在香港电影市场中独特的定位和对早期电影市场的开拓,都极具意义,但更难得的是它是多年来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市场间唯一的联系,使得这份血缘关系一直得以保持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