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回归人性的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回归人性的语文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12-27 10:40:11

回归人性的语文教育论文

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读者借助文本与作者进行的心灵对话,解读的层次与读者的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所以“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根本上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

文学作品变成教科书上的文本,就在课堂上变得狭隘而僵化,因为我们的教师人为地附加了一些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的东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割断了学生再创造的途径。在整齐划一的标准下,作家作品被曲解,师生的教与学脱离了真实的状态,语文教育的“有效”和“有魂”无从落实。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回归人文本义,让作者回归人性本真,让师生回归人性本真,真实、自由、个性地做人。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也不能走上不可知论的极端。“填鸭式”的灌输方式,“题海战”的训练方法,让以“吟悟”为特征的语文教育扭曲为以应试为目的技术训练。成尚荣认为这“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漠视,是对学生学习机会、学习权利的剥夺”。相反,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为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从“满堂灌”又演变为“满堂问”,表面热闹的语文课堂,内里却是空洞无效,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漠视和剥夺。其实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本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一对组合体,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矛盾的两面,而是共生共存的有机统一体,学生自主性的确立、发展和发挥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支撑。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并不简单等同于教师对教学的放任。我们应该把每个学生当作拥有主体性的人,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帮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既能行动又有思想的人”。对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论争由来已久。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的行为定势,教材、教参的引导设定,都是这种现象的有力支撑。但是,随着考试题型的指挥,语文教育又偏向于对语言形式的解剖,专注于语言层面的技术操作,把语文课变成了知识传授课、技术演练课,凸显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语文教师要从根本上认清语文教育的本质,明确语文教育的目标,把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放在一个核心的地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培养和塑造学生的灵魂。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如此,我们就不会被名目繁多的教学技法所左右,就可以做一个自觉而清醒的语文教育实践者。文本的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两个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如此。形式是内容的载体,内容是隐藏在语言形式背后的东西。理解文本,我们离不开内容,赏析文本,同样也离不开形式,两者都应该是实现语文教育功能不可或缺的方面。具体分析时,不必拘泥于两者的主次关系,而要针对现实的文本来界定。从形式入手,我们理解文本的内容,这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在做的工作。此外,,理解了内容之后,再去赏析文本的形式(语言、修辞、布局等),欣赏作品的语言艺术,感悟作品的审美情趣,不断培养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也应该是语文教育追求的一种境界。

对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现象的责难由来已久,这恐怕跟语文教育者的行为定势不无关联。但更为可怕的应是思维定势,在长期的浸染下,在统一“先见”的灌输下,大多数语文教师不是“师”而是“匠”,生疏了对美的感悟,疏远了“精神培植”“精神教育”,习惯了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语文教师缺少了审美解读的能力,增长了强烈的功利意识,醉心于技术操作,语文教师成了解牛的庖丁,而不是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参与者。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学生的灵魂,教育的手段是充满爱心的“摇动”和“推动”,是教师以自己的灵魂去轻轻地“唤醒”。语文教育者应该静心体会其中的寓意,回归人性的本真,努力矫正我们的教育思想和行为。

作者:蒋凤清单位:苏州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回归人性的语文教育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wjylw/6620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