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清末民初音乐教育问题范文

浅析清末民初音乐教育问题范文

时间:2022-08-25 08:55:35

浅析清末民初音乐教育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西乐;利器

一、音乐教育之西乐

在《中国音乐改良说》中行文一开始就指出,中国的民族传统的乐随着朝代的更替都会相继被取代、发生变化。而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最重要的就是有着连续的情感的教化。而在他看来,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才是富有情感的教育呢?放眼望去,我们国家历朝历代的音乐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朝乐,文人音乐和民间音乐。所谓朝乐,就是统治者的音乐,是礼乐,这体现的是统治者的意志。所以在他看来,朝乐是没有国民之情的,朝乐也就不被认为是有感情的音乐;而文人之乐,他认为“取精不弘,其致用不广,凡民与之无感情”。也就是说,文人之乐所传播和是适用的范围是仅仅限于文人的,带有文人所特有的清淡和雅致,与普通的广大百姓来说也是没有感情的。而在百姓间所流传的民间的音乐,多为靡靡之音,不思进取,只为休闲享乐。自然,这样的靡靡之音也是没有感情的。虽然现在看来,匪石的观点是较为偏激和片面的,但是他提出的音乐必须有合众之情和进取之意是颇有见地的。音乐教育的音乐必须能够使普罗大众的音乐,可以引发所有人的感情,而不是仅仅只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群体。伯牙未碰见子期,音乐再美都不被理解,只是独乐乐,而不是众乐乐。这样的音乐教育就势必不能普及。同时音乐也必须要有进取之意。中国古代,能够鼓舞士气、促进大家进取的音乐并不多,“昔尝晶骘时乐,评昆曲之辞曰,昆曲如野花,如山人,人因之以弱,国因之以衰,然犹不失为洁也。评北曲之辞曰,北曲如泥醉,如梦呓,顽人之写照也。评秦声之辞曰,凡乐有七音,秦得其一,非正也,其为哀也伤,其为乐也淫,心如促,耳如窄,则纯乎亡国之音矣。”昆曲弱,如果大量地提倡演唱昆曲,那么国力就会衰弱;而秦声淫,如果大量提倡演唱秦声势必会亡国。所以,这些音乐都不是思进取的音乐,都不能成为音乐教育的典范音乐。同时,中国传统的音乐不能利用器械之力也,也没有一定的学理。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否定,匪石为什么要大力推广西乐呢?匪石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西乐之用可以鼓吹国民进取的思想,这就与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不思进取形成了最鲜明的对比,其最明显的就是表现为西乐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音乐就是军乐。军乐在民间的广为演唱,可以使民族的斗争性加强,使人们能够在精神上有动力和信心参与拼搏。这也是匪石认为要大力发展西方音乐的必要原因。结合日本的崛起的情况来看,“日军乐,则军队及种种进行时之所用也。日本则军乐兼及于学校,庆应垫者,学校之原动力也。校中起居坐止,皆以军乐,盛之至矣。”军乐兼用于学校,在对民众士气的鼓舞上是有很大的裨益的。当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时期,所有列强都对中国进行各方面的殖民侵略,而中国人民却没有很强的民族危亡意识。虽然匪石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全盘否定的态度是偏颇的,但是也不失借鉴意义。

二、音乐教育之利器

所谓利器,为需要破好钢的刀刃,是恰到好处的工具。在音乐教育中,也有为促其实现而所要借助的工具,只有借助对的工具,才能恰当地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曾志忞先生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指出,所谓音乐教育想要实现的利器有四个方面需要改进:培养本国的音乐教师;雇用外国的音乐教师;编辑音乐所用的教科书;仿造泰西风琴和洋琴。所谓教育,不外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方面。而当时,中国的教育者组成有着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中国自己的学习音乐的有识之士,一种是外国的音乐教育者。当时中国本土相传的音乐教育者人数非常之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留学生中,也很少有对音乐教育有颇多研究的人。即使有那么几个,也只是在师范类院校中创办几个音乐社团,并没有切实的对音乐教育有很高的建树。所以,本国的音乐教育资源从教育者上看,是有所稀缺的。外国聘任来的外籍音乐教师虽然在音乐教育上有一定的研究,也可以开展一定的课堂教学,但是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去聘任。这在财力上是不可行的。同时,外籍音乐教师的流动性过大也是摆在当时的一个比较严峻的现实问题。从教学内容上看,编写适用的音乐教材是至关重要的。编写好了音乐教材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理可依,但是编写合适的音乐教材并非易事。首先,这一套教材要符合每一个地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地域差异。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形成一套总的教材就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差别,编写不同的音乐教材,但是这样就没有一个能够衡量音乐教育的量化指标。所以在当时的国情下,如何编写一部好的合适的教材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的音乐教育非常提倡教学器具,可以仿造泰西风琴和洋琴。但是输入文明而非制造文明,此文明仍非我家物。仅仅是对西凤琴和洋琴的引进是对西方音乐文化的输入,是没有灵魂和血肉的。这样的文化输入没有自己的中华之魂,既使可以熟练地使用洋琴,洋琴也不会成为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所以,这样的教学器具的使用是不合适的。“每岁统计教育品及工业品之携归故乡者,以万千计,而终不能自造一教育用品及工业用品。甚至一支木枪、二枚铁球,亦必购自日本。倘得其店减价廉售,已沾沾自喜,购风琴、洋琴者亦然。内地音乐发达一日,则需用风琴日多一日,苟不早事抵制,岂非教育上工业上之漏卮耶?”至于受教育者这一群体,在当时岌岌可危的国家和民族的大背景下,民族危亡,学生们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在如何救国之中,很少有学生感受到音乐这一学科的重要性。所以,当时的情况下音乐教育的受众群体也是单薄的。我认为,曾志忞先生在《音乐教育论》一文中提出的当时我国音乐教育四个利器的不足,既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也符合当时音乐教育的现状。要改变当时的音乐教育现状就必须先认清当时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三、结语

通过对俞玉姿老师所著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的第一部分音乐教育概论问题的阅读,我选取了几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匪石先生的《音乐改良说》中全盘否定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是相对偏颇了一些,但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时流传和盛行的音乐已经不能满足救国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需要了,所以他认为需要西化和改革,这不无点道理。正如竹庄先生在《论音乐之关系常州音乐会演说稿》中所提到的,中国古时的音乐确实承担着感化和教化的功用,但是到了后来,靡靡之音过多,使音乐失去了本来的面貌。而曾志忞先生在他的《音乐教育论》中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利器的改善、音乐教育的基本概念等,深入到了音乐教育最基本的框架之中,在音乐教育的具体实施上提出了自己的见地。虽然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提出的音乐教育理论,但是对于现在的音乐教育研究仍旧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俞玉滋,张援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江江.鼓呼西乐与倡导感情教育匪石──《中国音乐改良说》述评[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9.

[3]冯长春.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思潮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

作者:吴荻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析清末民初音乐教育问题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